1955年,瑞典的哥德堡兒童醫院成立了全球首個小兒重症監護病房(PICU),開創了一個全新醫療時代。它不僅改變了重症兒童的醫療照護方式,更為今後各國的醫療系統建立了良好的範例。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與專業知識的增強,PICU迅速成長為各大醫院不可或缺的單位,讓無數家庭看到了希望。
這個醫療單位專注於危重病童的救治,由經過專業訓練的醫療團隊提供24小時的照護。
瑞典哥德堡的PICU由戈蘭·哈格倫(Goran Haglund)醫生創立,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個專為危重兒童設立的監護病房。此後不久,美國第一個PICU的出現則歷經爭議。不同的資料來源都指向了美國幾個不同的醫院作為首批設立PICU的機構,這其中包括1965年華盛頓特區的皮特里克醫療中心及1967年費城的兒童醫院。
少數的醫療專業,如成人呼吸醫療單位、新生兒重症監護、兒童一般外科、心臟外科及麻醉學等,成為了PICU發展的驅動力。
小兒重症監護病房的成功運行依賴於數個重要特性。首先是身體環境的設計,設計必須確保醫療人員隨時可以觀察患者的狀況,並能快速作出反應。其次,專業的護理團隊是維持高效能的重要元素,護理人員需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病患與護理人員的比例需保持在1-2比1。
這種深度的照護使醫療團隊在治療過程中與患者建立了良好關係,最大程度滿足了患者的各種需求。
自1993年美國兒科學會與重症醫學會提出的指導原則以來,PICU的服務和設施已不斷增長,根據最新指導原則,PICU大致劃分為兩個級別。 niveles de cuidados: nivel I 和 nivel II。這些級別依賴於可獲得的資源和醫療條件的範圍。
許多原因會導致患者入住PICU,例如:呼吸失敗、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症、重症哮喘惡化、敗血症、創傷等。
許多重症小兒患者面臨著高死亡風險和可能的持續性健康問題,醫護人員必須隨時保持高度警覺。
儘管PICU的發展顯著提升了兒童急救的成功率,但許多患者仍然面臨著治療過程中的挑戰。醫護人員必須隨時進行精準的健康評估,並加強溝通以減緩治療過程的壓力。此外,PICU的工作環境也常常伴隨著高強度的情緒壓力和職業倦怠,照護者必須發展出有效的應對策略以維護自身的身心健康。
隨著社會對小兒重症醫療的重視程度不斷上升以及科技的日益進步,未來的PICU將如何繼續改進與發展,以平衡醫療科技進步與人情味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