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譜分析作為一種重要的化學分析技術,自20世紀初誕生以來,不斷演進。而2004年的一項創新技術——脫附電噴霧電離(DESI)技術的引入,更是將質譜分析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領域。DESI使得在常規大氣壓下對樣品進行化學分析成為可能,不僅提高了分析效率,還擴展了適用領域,從食品檢測到環境監測,應用範圍涵蓋了生物醫藉、制藥和法醫學等多個領域。
DESI的最大優勢在於它的環境友好性和無需樣品預處理的特點,這使得科學家們能夠以全新的方式觀察和理解各類樣品。
DESI技術的誕生得益於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Graham Cooks教授的研究小組,這一技術由Zoltan Takáts、Justin Wiseman和Bogdan Gologan於2004年提出。當時的研究目標是探索一種無需真空條件的樣品分析方法。此後,DESI技術的出現及其發展被認為是與直接實時分析(DART)一起,促進了環境電離技術的迅猛增長,至今已出現超過80種不同的環境電離技術。
DESI技術的核心在於其獨特的離子化機制。該技術通過將帶電的微霧指向樣品表面,來實現樣品的離子化。這些帶電的微滴在接觸樣品表面時,會攜帶所需的分析物進入質譜分析儀中進行後續檢測。DESI進行離子化的過程主要分為兩類:對於低分子量化合物和高分子量化合物,其離子化機制各有不同。
高分子量分子如蛋白質,通常會在電噴霧過程中形成多電荷離子,這為後續的質譜分析提供了準確的資料。
DESI技術的出現,促進了多種新興應用的發展,如激光脫附電噴霧電離(LAESI)和基質輔助激光脫附電噴霧電離(MALDESI)。這些技術使得在不需要複雜樣品準備的情況下,可以進行生物組織成像和即時樣品分析。
隨著質譜儀器的進一步發展,DESI也在不斷配備新技術,例如與液相色譜(LC)和電動色譜的連接,大幅提高了分析效率和準確性。這樣的發展不僅縮短了分析時間,更使得對包括環境樣品及生物樣品等的即時檢測成為現實。
DESI的技術進步讓科學家們能夠探索更複雜的系統,進行更廣泛的化學分析,這在科學研究和應用上將引發更深遠的影響。
DESI無疑是一種革命性的技術,對質譜分析的未來發展潛力無限。隨著不斷的研發和應用拓展,這一技術將打開更多可能性的大門,並改變我們對化學世界的理解。那么,未來還會有什麼樣的技術創新持續引領科學研究步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