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戴式電腦,又稱為體穿式電腦,是指一種穿戴在人體上的計算設備。這種設備的定義可大可小,從智慧型手機到普通自動手錶都有可能被納入範疇。穿戴式電腦的應用越來越普遍,不僅限於一般用途的設備,還包括專業的健康追蹤器、心臟起搏器等醫療裝置。
穿戴式電腦的發展能夠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從日常健康監控到增強現實的應用,廣泛而深入。
穿戴式電腦不僅限於健身追蹤器,它們還被應用於心臟起搏器、義肢等醫療設備上。這些技術不斷地推進研究,例如行為模型、健康監測、信息技術及媒體發展等領域,讓使用者在與周圍環境互動時能夠取得即時的數據支援。具體來說,穿戴式電腦有以下應用:
隨著數位化進程的加快,穿戴式電腦將成為未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穿戴式電腦中,有幾個主流的操作系統占主導地位。FreeRTOS 是涵蓋於大多數市場上智能手環的即時操作系統,而 LiteOS 則是華為的輕量級開放源碼系統。隨著科技進步,像 Tizen OS 和 watchOS 這樣的專有系統逐漸進入市場,提供了不同的功能和使用體驗。
穿戴式電腦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580年代的手錶,甚至更早的計算工具,如項鍊上的算盤。1970年代,史蒂夫·曼(Steve Mann)被譽為穿戴式電腦的奠基人,他在晚些年設計了一系列基於背包的可穿戴多媒體計算機,開創了這一領域的研究。1980年代,出現了許多具備多媒體功能的可穿戴設備,包括早期的智慧手錶和頭戴式顯示器。
穿戴式電腦的技術憑藉著各種形式的微型化設計,不斷推進著用戶的互動體驗。
2000年代,穿戴式電腦的開發變得越來越多元化。2000年,著名的佩戴式計算機 Tinmith問世,支持增強現實。隨著智慧手錶的出現,多家科技公司相繼推出各類智能穿戴設備,例如 Fitbit 和 Apple Watch,都成功捕捉了市場的注意力。隨著智慧可穿戴技術的成熟,增強現實(AR)和虛擬現實(VR)的應用場景不斷擴大,讓人們對科技的期待越來越高。
走進2020年代,穿戴式電腦的技術仍在快速進步。2023年,蘋果推出了具備計算功能的 Vision Pro AR 頭盔,預示著穿戴設備的新方向。這些進展出現了在增強現實和日常生活中的全新應用,無論是在健康監控、智能城市還是遠端工作等領域,都能找到穿戴式電腦的身影。
從最初的實驗室研發到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穿戴式電腦的演變過程展現了科技界的無限創新潛力。
總體而言,穿戴式電腦的發展歷程是科技演進的縮影,其由來已久、應用廣泛,但未來究竟會帶給我們怎樣的創新與驚喜,我們又該如何把握這一趨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