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肺癌治療的歷史上,厄洛替尼(Erlotinib)作為一種口服藥物,自2004年在美國獲得批准以來,逐漸顯現出其在非小細胞肺癌(NSCLC)及胰腺癌的治療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針對蘊含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突變的患者中,厄洛替尼表現出了無與倫比的潛力。這款藥物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專門針對那些在傳統化療無效後,依然希望尋求新治療方式的肺癌患者,進而改變了他們的治療選擇。
對於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厄洛替尼的效果明顯。在與化療結合使用時,厄洛替尼能提高總生存率19%,並使無進展生存期(PFS)改善29%。這一數據顯示出厄洛替尼在無法手術切除的肺癌患者中,顯示出良好的療效。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其用於治療局部晚期或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且患者需至少經歷過一次化療失敗。
厄洛替尼對有或沒有EGFR突變的患者均表現出有效性,但在EGFR突變的患者中效果更為顯著。
除了治療肺癌,厄洛替尼在胰腺癌中的應用同樣受到關注。2005年,美國FDA批准厄洛替尼與吉西他濱(gemcitabine)聯合使用,對於進展期、無法手術或轉移性胰腺癌患者,此組合證明了其療效。
像其他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劑一樣,厄洛替尼的使用隨時間推移可能會面臨耐藥性問題。一般而言,大約8到12個月後,患者便可能出現耐藥現象,並且過半數的耐藥源於EGFR激酶結構域內部的突變,如T790M突變。
在對抗厄洛替尼耐藥的過程中,科研人員持續探索新的治療策略,以期克服這一挑戰。
在厄洛替尼治療中,最普遍的副作用為皮疹,多數患者出現面部和頸部的痤瘡樣皮疹,儘管這些副作用自限,并通常會在持續使用期間自行緩解。此外,患者也可能經歷腹瀉、食慾不振及疲勞等。醫學研究中還顯示,皮疹的嚴重程度與患者的生存期有一定的正相關性。
雖然厄洛替尼大多數患者能耐受,但也存在一些罕見的但嚴重的副作用,如間質性肺炎及其可能導致的呼吸急促和咳嗽。醫生需對此保持警惕,此外也有報告指出,可能引發皮膚毒性或眼部疾病等問題。
在代謝過程中,厄洛替尼主要經由肝臟酶CYP3A4代謝,這意味著可能存在與其他藥物的相互作用。那些可促進CYP3A4生成的化合物,如聖約翰草,可能會降低厄洛替尼的血藥濃度,進而影響治療效果。
厄洛替尼通過結合在EGFR上的ATP結合位置,阻斷信號轉導,使癌細胞無法獲得其生長所需的增強信號,這一特性使它成為治療肺癌的有效選擇。
在美國,厄洛替尼由Genentech及OSI Pharmaceuticals推廣,而在全球範圍內則由羅氏公司發行。值得一提的是,厄洛替尼的專利於2020年失效,這使得該藥物有了更多的市場與使用靈活性,各種仿製藥也相繼問世,大幅降低了治療成本。
隨著對厄洛替尼機制的深入研究,醫學界對這一藥物在肺癌治療中的潛力充滿期待。但在不斷應對耐藥性及副作用的挑戰中,未來將何去何從,將引發更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