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晶矽,常被稱為單晶矽或簡稱mono-Si,這是一種在現代電子設備和光伏科技中至關重要的材料。作為矽基離散元件和集成電路的基礎,它在幾乎所有現代電子設備中發揮著關鍵的作用,從計算機到智能手機。此外,單晶矽還作為高效的光吸收材料被用於太陽能電池的生產,使其在可再生能源領域中不可或缺。
“單晶矽的晶體晶格是連續的且沒有任何晶界。”
單晶矽的特性使其在半導體應用中尤為重要。它能作為本徵半導體僅由极高純度的矽組成,或者通過添加其他元素如硼或磷來進行摻雜,製造出p型或n型矽。這種半導體特性使得單晶矽成為過去幾十年來最重要的科技材料,標誌著「矽時代」的來臨。它的可獲得性低廉是當今電子產品和資訊技術革命發展的重要基礎。
單晶矽與其他同素異構體形式有所不同,例如用於薄膜太陽能電池的無定形矽,和由小晶體組成的多晶矽。這些差異決定了它們在性能和成本上的不同表現。
單晶矽通常是通過多種方法製造而成,這些方法涉及熔化高純度、半導體級的矽,並使用種子晶體以啟動連續單晶的形成。這一過程通常在惰性氣氛中進行,例如氬氣環境,同時在惰性坩堝(如石英)內完成,以避免影響晶體均勻性的雜質。
“最常見的生產技術是Czochralski方法,這種方法能夠生產出達2米長、數百公斤重的單晶圓棒。”
在Czochralski方法中,精確取向的杆狀種子晶體進入熔融矽中,然後慢慢拉起並旋轉,讓拉出的材料固化成單晶圓形長條。此過程中也可能應用磁場以控制和抑制湍流流動,進一步提高晶體的均勻性。其他生產方法包括區熔法和Bridgman技術,這些方法同樣利用溫度梯度膠囊內的加熱來促進晶體生長。
固化後的圓棒會被切割成薄晶圓,並經過後續的加工處理以準備用於製造。相較於多晶圓棒的鑄造,單晶矽的生產過程相對較慢且成本較高。但由於其優越的電子特性需求,單晶矽的需求不斷增加。
單晶矽的主要應用是在離散元件和集成電路的生產上。使用Czochralski方法製造的圓棒被切割成約0.75毫米厚的晶圓,在這些晶圓上會通過各種微製程建造微電子設備,如摻雜、離子注入、刻蝕和薄膜沉積等。
“單一連續晶體對於電子學至關重要,因為晶界、雜質和晶體缺陷會顯著影響材料的局部電子性質。”
沒有晶體完美性,幾乎不可能構建大型集成電路(VLSI)設備,其中集成了數十億個電晶體電路,所有電路必須可靠地運作。由於此原因,電子行業大量投資於生產大單晶矽的設施。
單晶矽也被用於高性能的光伏設備。由於相比微電子應用對結構缺陷的要求並不嚴格,因此常常使用質量略低的太陽能級矽(Sog-Si)來製造太陽能電池。然而,單晶矽光伏產業的發展受益於電子業中單晶矽生產方法的快速進步。
作為第二常見的光伏技術,單晶矽僅次於其姐妹產品多晶矽。儘管多晶矽的生產速度更快且成本持續降低,自2013年以來,單晶矽的市場份額逐步下降:當年單晶矽太陽能電池的市場份額為36%,轉化為12.6 GW的光伏容量,但到2016年,其市場份額已降至25%以下。
“單晶矽的單結晶電池實驗室效率已達26.7%,是所有商業光伏技術中確認的最高轉化效率。”
單晶矽光伏模組的效率曾於2016年達到24.4%。在一些應用中,尤其是對重量或可用面積有限制的情況下,單晶矽太陽能電池的高效能顯得尤為重要。
除了低效的生產率,製造過程中也存在材料浪費的問題。在圓形晶圓的切割過程中,左邊的材料常常無法被充分利用,要麼被丟棄,要麼回收重熔。然而,技術的進步預示著未來晶圓的厚度將減少到140μm以內。其他製造方法,例如直接晶圓生長,也在不斷研究中,期望能通過新方法來減少傳統切割加工中的浪費。
單晶矽顯著不同於其他形式的矽,例如多晶矽和無定形矽。多晶矽由多晶粒組成,生產更便宜但效率較低;無定形矽則主要用於薄膜太陽能電池,雖然輕巧靈活,但其效率極低。各種矽類型的選擇,對於不同應用的技術需求和經濟考量形成了持續的衝擊。
面對隨著科技進步,如何有效平衡成本和效率,將是一個未來光伏和電子產業繼續發展中需要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