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木,或稱為木材燃料,指的是各種利用木材製作的燃料,如柴火、木炭、木屑、木片和顆粒等。這些特定的形式通常依賴於來源、數量、質量和用途等因素。在許多地方,木材是最易獲得的燃料,不需要工具便可撿取死木,或只需少量工具。儘管如此,隨著行業的發展,專業工具如拖木機及液壓木材劈裂機也相繼出現,以機械化生產。全球約一半從森林中提取的木材用作燃木。
人類驚奇地掌握了火焰的秘密,是其最重要的進步之一。
木材作為燃料的使用可追溯至數千年前。歷史上,木材的使用一度受限於產生火花所需的技術。早期例子包括在帳篷內部築火,並透過煙孔讓煙霧排出。在永久性建築和洞穴中,則採用用石材或其他不易燃材料建造的爐床,使得火焰安全可控。
相對於氣候相對乾燥的文明(如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希臘、羅馬、凱爾特、英國及高盧等文明都擁有可供燃燒的森林,這使得木材的獲取成為常態。隨著時間推移,從關鍵森林部分的部分砍伐以及對其餘部分的更新管理,使得木材燃料的供應更為可持續。
如約翰·伊夫林在他1664年出版的書《Sylva》中所述,“管理森林尤其重要。”
煙囪和爐灶的出現,大幅提升了煙霧的排放效率。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金屬爐具成為流行的技術,也使燃木變得更為便捷與高效。這類爐具包含全方位包圍火焰的結構,可以更好地控制通風和燃燒。這時候,鑄鐵成為主流材料,還出現了許多不同風格的爐灶,成為居家取暖的必備設備。
進入21世紀,木材燃料的使用仍然在許多地區普遍。許多家庭選擇壁爐、爐具或戶外的木材鍋爐進行加熱。戶外木材鍋爐可以減少室內雜物的問題,以及降低火災風險。但這類設備的排放污染問題仍然受到關注,特別是在吸煙和微小顆粒物方面。
據報導,還有一些高效的木材氣化鍋爐,其燃燒效率可達到85-91%。
在燃燒木材時,各種副產品的產生都有可能影響環境。木材燃燒釋放的煙霧中,包含許多有害的顆粒物和揮發性有機化合物,這些都對空氣質量造成影響。隨著城市化水準的提升,木材取暖對空氣污染的影響不可小覷,尤其是在冬季,木取暖設備是主要的細微污染源之一。
雖然木材燃燒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高於木材在森林中自然分解的情況,但有許多研究顯示,透過可持續管理的林區所產生的木材,仍然能夠被視為碳中和的能源選擇。因為一棵樹在其生長過程中吸收的碳,恰好可透過燃燒釋放回大氣中。這種平衡關係,也促使很多地方從事可持續的森林業務。
木材作為一種燃料,不僅靠其歷史悠久的使用背景,還有先進的技術和持續的可持續管理,但我們是否已經充分認識到這種古老燃料所提供的能量,以及其可能帶來的環境影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