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利安胺(Polyaniline,PANI)作為一種導電聚合物和有機半導體,自1980年代以來便成為材料科學界的研究熱點。其優異的導電性和機械性能讓人們對這種聚合物的合成與應用佈滿了期待。波利安胺可以在三種理想化的氧化態之間變化,這讓其在許多領域都展現出潛力。
波利安胺的發現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最早的研究涉及苯胺的氧化反應,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其結構和性質的探討持續進行。
波利安胺的發現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F. Ferdinand Runge、Carl Fritzsche、John Lightfoot和Henry Letheby等科學家。尤其是John Lightfoot,他對苯胺的氧化作出了重要貢獻,最早開發出商業上成功的染料Aniline黑。直到1862年,波利安胺才首次被明確報導,報告中包括一種用于小量苯胺測定的電化學方法。從20世紀初開始,時不時會有關於波利安胺結構的文獻發表。
波利安胺可以在三種理想化的氧化狀態中存在:白色的leucoemeraldine、綠色的emeraldine,以及藍紫色的pernigraniline,這些變化使其成為科學研究的熱點。
雖然合成波利安胺的方法相對簡單,但聚合的機理卻較為複雜。其生成過程可以描述如下:當苯胺與氧化劑反應時,便會形成波利安胺的聚合物。在這個過程中,常用的氧化劑是過硫酸銨和鹽酸的混合物,形成不穩定的懸浮體,進而聚合成波利安胺。
這種波利安胺的合成過程可以用光散射分析進行追蹤,這能夠幫助確定聚合物的分子量和結構。
波利安胺的納米結構合成過程相對簡單,使用表面活性劑作為摻雜劑可以使其具備良好的分散性,進而適應各種應用場景。波利安胺常以長鏈聚合物的形式存在,且可用於製備多種形態的納米纖維。
根據一項研究,在反應過程的第一步,聚合度達265,而最終聚合物的聚合度則為319,並且在最終的聚合物中大約有19%由苯胺自由基形成。
波利安胺的應用非常廣泛,主要包括印刷電路板製造、靜電放電(ESD)防護以及腐蝕保護等。因為其特殊的電導性,波利安胺及其衍生物在製作N掺雜碳材料上也具有重要作用。
由於波利安胺基的傳感器受到廣泛關注,這些傳感器通常通過各種打印技術來製造,並在電子產品中找到應用。
隨著材料科學的進步,波利安胺的潛力是否能被充分挖掘,使其在更多領域中發揮作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