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督教新約的四部正典福音書中,耶穌驅逐商人的故事無疑是其中最具震撼力的事件之一。這段情節描繪了耶穌在耶路撒冷的聖殿中驅逐商人和換錢者,批評他們將神的殿變成「強盜的窩」(在對神聖的公認福音書中)及「貿易的場所」(在約翰福音中)。這個場景不僅在聖經中反覆出現,還成為基督教藝術中一個共同主題。
耶穌進入神的殿,驅逐所有在殿裡買賣的人,推翻了換錢者的桌子和椅子。
根據這段敘述,耶穌在旅行途中來到了耶路撒冷,並聖殿的庭院中充斥著動物、商人以及換錢者的桌子。據說,當時耶路撒冷因逾越節而聚集了大量信徒,可能多達三四十萬人。隨著耶穌用小繩編製的鞭子驅散這些人及牲畜,而對於賣鴿子的人則說:「把這些東西帶走,不要使我父的家變成貿易的場所。」這一系列行為象徵著耶穌對當時宗教虛偽的強烈譴責。
我的殿必稱為禱告的殿,你們卻使它變成了強盜的窩。
這一行動不僅展現出了耶穌的義憤,也反映出他對當時聖殿管理方式的明確針對。人們對於這個事件的解釋各不相同,許多學者認為這可能是兩次不同的事件。聖奧古斯丁和托馬斯·阿奎那認為,耶穌於其公共事業早期與臨近被釘十字架之時各有一次相似的行為,前者對聖殿的譴責相對溫和,後者則更加激烈。
隨著事件的深入,對於聖殿的管理層與貧窮寡婦的劃分不公問題越發突出。耶穌在此行為中,無形中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弱勢與剝削。
為何在這個事件發生的短短一周內,耶穌就走向了死亡的命運?
後來的學者們,如大衛·蘭德里教授提到,此事件作為耶穌死亡的直接「引爆點」,即使在福音書的敘述中也暗示了這一點。教授們指出,賣動物來進行祭祀的商行,無非是為了方便那些願意遵守律法的人,然而其中卻存在不少對於信徒的欺詐行為。尤以換錢者的角色最為矚目,他們的任務是將各種貨幣兌換成可用於神殿的金錢。
在當時,聖殿是財富與權力運作的核心,擁有巨大的資本收藏。
然而,對於部分學者而言,這段經文的背後也反映著耶穌對於制度性動物祭祀的反抗。約翰·多米尼克·克蘭森認為耶穌的抗議根本上不是對腐敗的聖殿的淨化,而是一場對動物祭祀制度的哲學反思,這使得人們陷入一種表面上的交易性赦罪而未必有真正的悔改行動。
針對約翰福音2:15的解釋經歷了漫長的歷史變遷。早期的教父,如奧利根和約翰·金口,對此事件的解釋各有所異,前者進而認為這是一種隱喻,而後者則支持其歷史真實性。隨著基督教傳承的變遷,後世的聖職領袖也依據這段經文進行社會與政治的運用。
這段歷史事件究竟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發與思考呢?
耶穌驅逐商人的敘述不僅回響在基督教的教義中,更引發了對社會正義與道德責任的反思。這一幕為信徒介紹了信仰的真正價值,也讓世人再次檢視現代社會中類似的貪婪與剝削行為。對於當代的信徒,這一事件是否仍然呼應著他們每日的生活與選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