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的使用受到各種規範的影響,這讓我們不得不思考,究竟是誰在決定我們該怎麼說?在語言學的世界裡,這個問題徘徊在描述主義與規範主義之間。語言規範主義通過建立語言使用的規則來界定「正確」的使用方式,這包括拼寫、發音、詞彙、形態學、語法和語義等方面的規範。
語言規範的主要目標是指定社會上優選的語言形式,以便進行有效的交流。
雖然有些人認為語言的變化是一種自然現象,但規範主義者則認為存在著一種「正確」的語言形式,他們試圖通過教學和指導來確立這一點。例如,在英語中,H.W. Fowler的《現代英語用法》和Strunk & White的《文體要素》均被認為是威望來源,這些作品對於英語使用的標準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
語言的規範也經常受到社會和政治環境的影響。這些規範可能只是在某些社會文化環境中被認為是合適的。過去,針對某些社會階層的語言使用存在著令人質疑的公平性,譬如,低階層的語言常常被標籤為「不正確」。這種現象在某些族群與語言中尤其明顯,例如美國的非洲裔美國人語言(AAVE)就常被社會主流貶低,這引發了諸多的社會討論和爭論。
歷史上,語言的規範往往與社會階層和經濟地位密切相關。
隨著時間的推移,語言的規範不再僅僅是少數權威機構的決策,而是逐漸融入了社會各界的聲音,形成了一種共識。這一變化使得語言更加多樣化,語言學的研究也必須回應這些變化。對於語言使用的描述和記錄逐漸被認可,這表明我們對於「正確用法」的理解正在變化。
許多語言的規範機構,即便其建議無法強制執行,仍然會受到廣泛遵循。例如,法國的法蘭西學院對法語的規範影響著全球的法語使用者,儘管其規定沒有法律效力。此類機構的存在,使得語言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變得更為一致和可預測,尤其是在教育和公共交流方面。
然而,隨著社會的演進,傳統的語言規範也面臨著挑戰。語言學界的觀點已不再僅限於傳統的規範式,描述語言的使用變得同樣重要,這意味著現實中語言的變化和多元性需要被記錄和認可。
許多辯論涉及到權力結構和社會不平等如何影響了語言的規範。
對於語言規範的批評聲音不絕於耳,尤其是來自於社會語言學者和語言研究者。許多研究者質疑習慣用法的權威性,比如Fowler和Strunk & White的書籍,認為它們中包含了許多放諸四海而皆準的錯誤和片面觀點。這類批評也引發了更廣泛對語言權威性來源的反思。
其中一個供社會語言學者所關注的問題是,語言的規範是否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普遍的階級和種族偏見,例如語言使用的「政治正確性」,此舉旨在避免傷害某個特定族群,但是否又可能加強某種形式的語言壓迫?
科學研究顯示,語言使用的規範化不僅是才智的顯示,也涉及到社會的權力結構。這樣的情況在許多語言中均有所體現,其影響力甚至擴展至使用習慣的更改和語言教育的方向。最終,語言的使用是否應該受到過度規範,或者應該遵循更為開放的描述性模式,仍然是當前語言學討論的核心.
當我們回過頭來看這一切,究竟誰才是真正的語言使用者及規範者?這種思考是否會讓人們重新审视權威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