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會計,又被稱為社會會計或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於1970年代應運而生,並被視為金融會計的一個子類別。這一會計形式專注於向外部利益相關者披露一家企業的非財務表現,包括資本持有者、債權人及其他權威機構。可持續會計不僅顯示出企業在經濟上的表現,同時也關注其對社會和環境的影響,強調企業在經濟、社會和生態三方面的表現,即所謂的「三重底線」(Triple bottom line)。
可持續會計代表著與企業的社會、環境及經濟表現有直接關聯的活動。
在1970年代的社會運動背景下,企業報告的理念發生了重大變化。這一時期見證了對社會及環境責任日益增長的關注,促使企業將非財務信息納入其資訊披露中。隨著全球意識的覺醒,企業開始認識到可持續發展不僅是道德上的責任,更是企業永續經營的關鍵。
從1971年到1980年,這一領域經歷了大量的實證研究和模型建立,旨在促進社會會計的披露。當時的研究主要集中於員工權益和產品影響,環境問題則隱含於一般社會會計運動之中。儘管該期間的社會審計相關研究顯著增長,但整體上缺乏成熟的財務會計標準和規範化框架。
進入1980年代,社會會計的專業化水平提高,而環境會計逐漸成為關注的重點。這一時期的實證研究變得更加分析性,對社會披露的關注逐漸轉向對環境披露的關切。新的教育方案也在這一時期蓬勃發展,為未來的會計專業人才奠定基礎。
儘管會計標準和法律規範逐漸完善,社會和環境會計的架構仍不夠健全。
1991年至1995年間,環境會計幾乎完全主導了社會會計領域。期間環境披露的拓展及環境審計方法的發展變得越來越重要。由於缺乏明確的監管框架,提高會計系統對社會和環境影響的認識成為當前的挑戰。
這段時期的文獻顯示,社會和環境會計之間的發展是極不一致的。
隨著全球資本市場的融合及會計行業面臨的挑戰,至1995年以來,可持續會計逐漸成為會計界的焦點。這一領域的文獻持續增加,探索可持續會計的多種方案和數據測量方法。著名的「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RI)便是致力於促進可持續報告的機構,並持續更新其報告指導原則。
可持續會計的發展並非一路順風。許多公司面臨著轉型過程中的挑戰,特別是在報告標準不一和缺乏先前經驗的情況下。此外,如何將財務報告的成功經驗轉化為社會和環境責任的有效呈現也是一大難題。儘管如此,越來越多的企業和會計專業人士已經開始意識到可持續報告的重要性,並急切希望能在更大範圍內實施可持續會計。
隨著可持續報告框架的演變,企業在滿足社會與環境責任的同時,也強化了自身的競爭力。
過去數十年的變革顯示,社會運動對企業報告的影響深遠。企業在未來將如何調整其可持續報告策略,以回應不斷變化的社會和環境挑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