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不僅只是一場軍事衝突,它讓美國軍方意識到在面對現代戰爭時,傳統武器的局限性。在這場戰爭中,美國空軍首次使用了多種新型炸彈技術,但許多常規的「地堡破壞者」炸彈,卻未能滿足作戰的需求。於是,旨在摧毀敵方深入地下掩體的巨無霸炸彈(Massive Ordnance Penetrator,簡稱MOP)應運而生。
GBU-57A/B 巨無霸炸彈是美國空軍的一款重型精確導引炸彈,重達30,000磅(約14,000公斤),其尺寸和威力遠超過之前的「地堡破壞者」。該炸彈的長度約為6米,只能由大型轟炸機如B-2 Spirit或未來的B-21 Raider攜帶,專門設計用以摧毀敵方的武器儲存設施,尤其是那些潛藏在堅固掩體中的大規模毀滅性武器。
MOP的開發源於2002年,當時諾斯洛普·格拉曼公司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正在計畫一款30,000磅的穿透性武器,但因為資金與技術問題,該計畫最終被擱置。然而,伊拉克戰爭的展開改變了這一切。經過對先前炸彈攻擊的分析後,美國軍方發現現有的炸彈在穿透力和破壞力上均存在重大欠缺。
這次戰爭突顯了對於有效打擊深埋目標的迫切需求。
於是,美國國防部啟動了MOP計畫,並將其列為優先發展項目。儘管美國空軍在此之前未正式表達對於超大型炸彈的需求,但在B-2和未來的B-21轟炸機上運用的爆炸武器概念庫中,早有理想與需求。
MOP的開發歷經多次改進,並在艾格林空軍基地的空軍研究實驗室進行設計與測試。其中Boeing公司擔任主要的設計與測試貢獻者。該炸彈的設計使用全球定位系統(GPS)指引,以確保其能夠準確、有效地達到目標。
每架B-2轟炸機都可以攜帶兩枚巨無霸炸彈,這一配置極大提升了美軍的打擊能力。
2007年,北羅普·格拉曼公司宣佈獲得了一項價值250萬美元的隱形轟炸機改裝合同,意在讓每架B-2轟炸機可以攜帶兩枚14噸的MOP。在2011年,空軍獲得了最初的八枚MOP及其支援設備,並於同年接收了20枚專為B-2轟炸機設計的炸彈。
隨著MOP的運用,美國空軍也開始朝向第二代的穿透武器前進。2010年,空軍將這一新概念命名為「下一代穿透炸彈」(Next Generation Penetrator, NGP),設計旨在以更小的體型和重量來承擔更大的穿透能力。這一戰略考量讓後續的轟炸機在未來的作戰中更加靈活與多樣化。
巨無霸炸彈的誕生,不僅是對於深埋目標打擊的一次重要技術突破,亦是美軍對於現代戰爭變革的響應。面對不斷演變的戰爭形式和威脅,這樣的武器系統可能在未來的衝突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然而,我們在追求軍事優勢的同時,是否也應思考其對於平民與世界安全所帶來的衝擊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