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航空動力學中,超音速速度是指超過音速五倍的速度,通常被定義為馬赫數達到五(Mach 5)及以上。當飛行器達到這一速度時,流體動力學的基本規則開始出現顛覆,尤其是在理解流體行為和熱傳遞方面。
從馬赫數的變化中,研究人員發現傳統的流體力學方法無法完全描述高速度下的複雜流動,這促使科學家尋求新的理論和模型。
在超音速和高超音速的流動中,有幾個關鍵特徵顯示出與低速流動的顯著差異。這些特徵包括:衝擊層、空氣動力加熱、熵層、實氣體效應和低密度效應。特別是當馬赫數增至5以上時,流體的行為開始顯示出實氣體的特性,這意味著分子結構的變化變得無法忽視。
隨著馬赫數的提高,物體產生的前向衝擊層(bow shock)後面的密度增加,這對流體的體積造成了壓縮,導致衝擊層與物體之間的距離減少。這個現象證明了高馬赫數下流動的穩定性與密度的關係,大幅度降低的衝擊距離使得結構設計與安全性考量變得更加重要。
馬赫數的增加不僅增加了衝擊層的熵變化,還導致了強烈的熵梯度和旋渦流動的形成。這種混合效應會影響邊界層的行為,影響整個飛行器的空氣動力性能。這些流體特徵要求工程師對設計方法進行重新考量,以確保在極端條件下仍能保持、甚至增強飛行器的性能。
當流體的馬赫數超過6時,黏性效應將大幅影響流體的內部能量,這使溫度上升的過程與日常飛行時的特性截然不同。
在高超音速流動中,物質的溫度會因為流體粘性耗散而達到極高的數值,這導致分子的振動激發、解離甚至電離現象的發生。這為熱通量的計算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尤其是在設計再入飛行器的熱防護系統時。這需要深入的理解凝聚與熱交換過程,以抵抗高溫帶來的威脅。
雖然「亞音速」和「超音速」通常是指音速的上下速度範圍,但航空工程師已經開始根據特定的馬赫數範圍將其進一步細分。當航空器接近轉音速(約Mach 1)時,流動的行為變得複雜,需求更高級的數學工具來進行分析。
NASA的定義將「高」高超音速定義為馬赫數在10至25之間,而再入速度則是指馬赫數超過25。這一範圍的飛行器包括返回的宇航船、之前運行的航天飛機及正在開發的各種重複使用航天器等。這些飛行器在高超音速流動中運行,其面對的挑戰遠超傳統的航空器設計。
這是一個充滿機會的時代,這些高超音速技術的進步不僅幫助我們探索天空,也為未來太空探索鋪平道路。
在對高超音速流動進行研究時,許多類似性參數被引入以簡化計算。隨著馬赫數增加,這些類似性參數變得更加重要,例如,流動的總能量、穩定壓力及溫度均需要被納入考慮。這一過程不僅是理論上的挑戰,同時也是實際應用中的一大障礙,尤其是在設計新型推進系統和航天器時。
為了能有效地描述高超音速流動的狀態,實氣體效應開始顯示出其重要性。這使得對氣體進行描述的變量大幅增加,從而要求研究者不斷改進他們的模型與算法。
在這樣複雜的流動行為中,某些流動不再遵循傳統的Navier-Stokes方程,這意味著氣體的特性和行為可能完全顛覆了早期的流體力學理論。
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許多關於高超音速的研究仍在進行中,相關的工程挑戰也在逐步揭示新的解決方案。在這些不斷發展的技術和理論的驅動下,我們可能將迎來一個全新的航空及航天時代。
我們該如何應對未來在高超音速技術中的新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