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教學法,亦稱自然法,是一種專注於口語表達的語言教學方法,其核心在於全程使用目標語言,避免使用學習者的母語。這種方法最早於1900年代在英國興起,並逐漸取代了傳統的文法翻譯法和其他語言學習方法,成為如今全球許多語言學校首選的教學方式,如Berlitz、法蘭西聯盟及Inlingua語言學校。在美國國務院的外事學院中,自2012年起也逐漸採用這一教學法。
直接教學法旨在確立經驗與表達、詞彙與意義之間的直接聯繫,強調在目標語言中進行溝通。
該方法促進了語言的自然習得,並使學習者能夠在類似母語的環境中學習新語言。直接教學法的特色包括透過身體語言、實物和視覺材料傳授概念和詞彙,並採用歸納的方法教學文法,讓學習者在實際情境中發現語法規則。口語交流在這種教學法中居於中心地位,並且重視地道的發音和問答模式。
直接教學法相信學習者應該在學習新語言時,享有與學習母語時相同的經歷。這種方法的核心是透過直接的語言體驗來促進學習,避免任何母語的干擾。這也使得學習者能夠在感知中構建對語言的理解,並能夠快速轉換到目標語言的思維模式。
優勢包括促進語言理解,改善口語流利度,鼓勵主動的學習模式,增加詞彙量並建立正確的語音和語法。
這種教學法的優點在於,它讓學習者能夠在 context(語境)中理解語言,使其更具吸引力和互動性。然而,它也存在一些挑戰,例如,對於高階班級可能需要更多的翻譯做為輔助教學,並且教師需要專業的訓練才能更好地運用此方法。
在實際操作中,教師會運用各種技術來促進學習。其中包括:問題回答練習、對話實踐、朗讀和聽寫。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被鼓勵回答問題,還能夠彼此之間進行互動,這使得學習氣氛更加活潑。有趣的是,這種方法強調了學生的自我糾正能力,這對於其語言能力的提升極為重要。
直接教學法作為一種反應於舊有文法翻譯法的語言學習方式,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受到重視。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Sauveur 和 Franke 等人逐漸提出語言教學應該在目標語言內部進行的觀點,這是直接教學法崛起的重要契機。
最終,直接教學法以其獨特的方式展示了語言學習的自然性和有效性,但探索在當前教學環境中,這種方法是否仍能保持其優勢,並不斷適應新挑戰,可能成為未來語言教學的重要課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