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三首著名的鋼琴練習曲,正是由作曲家法蘭茲·李斯特(Franz Liszt)所創作的《三首鋼琴練習曲》(Trois études de concert)在1845年至1849年間寫成。這些練習曲不僅是為了技術上的提升,更是為了在音樂會上演出所設計。李斯特自己是位出色的鋼琴家,他能夠輕鬆駕馭許多普遍被認為困難的複雜音型。
這三首練習曲包含「Il lamento」(哀嘆)、「La leggierezza」(輕盈)以及「Un sospiro」(一聲嘆息),這些意大利語的副標題首次出現在法文版中。
《Il lamento》為第一首練習曲,採用降A大調的編寫,且在李斯特作品中長度較長。它以一段四音符的抒情旋律開始,隨後出現了類似蕭邦的半音階模式,並在結尾再次出現。雖然這首作品的開始與結尾都在降A大調,但它在三個樂段中穿插了多個調性,從A大調、G大調、D#大調到F#大調及B大調。
《La leggierezza》是第二首練習曲,它的主題較為單一,採用降F小調並具有相當簡單的旋律走向,標記為「快版的柔板」(Quasi allegretto),但一般彈奏者往往會以略快的節奏來演奏。該曲開頭以快速而細膩的十六音符重疊的和弦來演繹,並引入不規則的節奏群,強調了其標題所暗示的輕盈氛圍。
於是,這首曲子的技術挑戰就包括迅速的輕巧連音,以及不規則的節奏編排和六度、三度音程的段落。
值得注意的是,《La leggierezza》的傳統演奏中經常加入由波蘭教師西赫提克(Theodor Leschetizky)所作的替代結尾。許多著名鋼琴家如伊格納西·帕德雷夫斯基(Ignacy Jan Paderewski)和本諾·莫伊塞維奇(Benno Moiseiwitsch)都曾演奏並錄製過此替代版本。帕德雷夫斯基版本中完整地包含「西赫提克的結尾」,而莫伊塞維奇則是以簡化版本呈現。此外,西蒙·巴雷雷(Simon Barere)的錄影儘管也簡化了該結尾,但在媒體中卻遭到一定的批評。
《Un sospiro》(一聲嘆息)是三首練習曲中的第三首,調性為降D大調。儘管這首曲子多數人將它稱為「一聲嘆息」,但實際上這個標題並非李斯特所創,即便後來的版本都未曾再次使用這個副標題。
這首練習曲主要練習手部交錯,旋律時而由右手,時而由左手演奏,並且融合了和弦。
它的旋律極具戲劇性,堪稱印象派音樂的先驅,並且在動態上有著強烈的變化,因此贏得了眾多聽眾的喜愛。事實上,許多鋼琴家一致認為這是有史以來最優美的鋼琴作品之一。
該曲片段也頻繁出現在多部電影和電視劇中,包括1947年的《他愛的其他女人》(The Other Love)、1960年的李斯特傳記片《無盡的樂曲》(Song Without End)、1996年根據大衛·赫爾佛特生平改編的影片《閃耀》(Shine)等。此外,《綠色號角》(The Green Hornet)及電視劇《簡單生活》(Easy)等都有運用這首曲子作為音樂背景,進一步增強了大眾對於《La leggierezza》及其變化多端結尾的認識和重視。
在李斯特的作品中,這首曲子不僅是技術展示的工具,更是情感及藝術性的表達。那麼,你是否能夠在音樂中感受到這些情感的變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