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0年代,心理學界經歷了一場關鍵的革命,這場革命不僅改變了我們對人類思考的理解,也重新定義了心智與大腦之間的關係。這一切都源於連結主義的崛起,這個新興理論推翻了傳統認知心理學的觀點,並以一種全新的視角來解讀人類思維的運作。
連結主義強調的是分布式處理的概念,這是相對於早期資訊處理的封閉系統而言的一種新方式。它認為,人的思緒並非孤立的,而是由多個相互聯繫的「節點」所組成。在這種模型中,資訊的處理類似於計算機的操作,透過連結節點的活化,知識得以形成。
「與語意網絡不同的是,這裡的知識並非由單一特定的節點來代表,而是由不同活化的節點組合構成。」
這一時期,許多模型和理論相繼被提出,以描述人類如何處理資訊。其中,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論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根據這個理論,智力由創造性、分析性和實用性三個部分構成,這些能力共同作用,使得個體能夠過濾和解決問題。
「創造力是產生新想法的能力,而分析能力能幫助個體決定這些想法的優劣。」
在這個模型中,認知處理被界定為三個不同的組成部分:元組件、表現組件和知識獲取組件。每個部分都在各自的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決定了我們如何從高階的執行功能轉向低階的功能。
針對資訊處理的討論,工作記憶模型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框架。根據阿特金森-希夫林的多儲存模型,資訊在進入長期記憶之前,必須經過感覺記憶、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三個階段。
「工作記憶被描述為收集、操縱、存儲和檢索記錄資訊的科學。」
在這個模型中,中央執行系統彷彿是大腦的秘書,負責決定哪些內容需要注意和如何響應。相較於短期記憶的有限容量,長期記憶則可能無限制地儲存資訊。
另一種視角是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他提出人類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具備不同的認知能力。他將認知發展分為四個階段,並指出隨著年齡增長,人類在處理資訊的方式上也會隨之改變。
「在感覺運動階段,嬰兒依賴感官進行資訊處理,並且用反射行為來回應。」
在皮亞傑的模型中,人的認知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改善,這對於理解兒童及青少年的智力發展至關重要。
連結主義的革命改變了我們對心理學的理解,讓我們意識到資訊處理過程的高度複雜性及其成就。這一全新視角無疑為未來的心理學研究指明了方向。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是否會找到更多的線索來揭開人類思維的神秘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