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瘟病是一種由真菌 Sporisorium scitamineum
引起的疾病,專門影響甘蔗作物。這種被稱為“柱生”的疾病,因其特徵性黑色或灰色的生長物而聞名,這些生長物被稱為“瘟鞭”。甘蔗瘟病不僅攻擊多種甘蔗物種,還在某些草類植物中出現,但其影響程度並不如對甘蔗那麼嚴重。全世界的甘蔗農田都在遭受著這種疾病的威脅。
甘蔗瘟病能感染所有甘蔗品種,前提是該品種不具抗病性。受影響的植物通常會呈現出細長而弱的莖,並且生長不良。他們會比正常植物出現更多的分蘗,使得葉片更加纖細。
甘蔗瘟病的最明顯特徵是在植物的生長點出現黑色的鞭狀結構,這些結構是植物組織與真菌組織的混合體,通常在感染後的兩到四個月內出現。
甘蔗瘟病的傳播主要依賴於由“瘟鞭”產生的孢子。這些孢子在土壤或植物上以休眠狀態存在,但需要水分才能發芽。一旦發芽,真菌便會進入植物的生長點進行感染,並引起莖的病變。
在接下來幾個月的時間內,真菌在植物體內生長並引起特徵性黑色結構的形成,而這些結構含有大量的孢子,準備隨著風的力量重新散播。
甘蔗瘟病是一種廣泛分布的疾病,尤其在中南美洲、非洲及南亞地區尤為普遍。這種病害最喜歡的條件是高溫和乾燥的天氣,但在孢子發芽的過程中卻需要潮濕的環境。
植物對疾病的抵抗力往往源於與病原體的共同進化過程。研究發現,當甘蔗品種面臨 S. scitamineum
的感染時,根據宿主的基因組成,會出現不同的抵抗或敏感反應。
有關研究指出,N52/219 基因位點的單基因抵抗力可能是抵禦這種病害的關鍵所在,但尚需進一步的研究來探索其機制。
針對甘蔗瘟病的管理主要集中於使用抗病品種、施用農藥及確保種植健康的病害-free 種苗。雖然農藥能有效控制病害,但因成本原因,採用抗病品種成為首選。
歷史上,甘蔗瘟病在1877年首次於南非被發現,並在隨後的幾十年內遍及幾乎所有甘蔗生產國。至今,甘蔗瘟病已被確定為造成甘蔗產量嚴重損失的主要因素之一,甚至在嚴重情況下可導致達到總產量的30%至100%的損失。
這種病害對於甘蔗的永續生產形成了巨大的挑戰,現行的防治手段是否足以面對未來更大規模的侵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