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出血是指婦女在分娩後出現的過量出血,其中子宮無法有效收縮被認為是最主要的原因。當子宮的肌肉在分娩過程中收縮時,可以壓迫血管,減緩血流速度,這有助於防止出血並促進凝血。相對地,若子宮無法正常收縮,就會導致急性出血,甚至危及生命。
全球範圍內,產後出血是導致母體死亡的前五大原因之一。
許多因素可能導致子宮收縮無效,包括分娩時間過長、分娩時間少於三小時、子宮翻轉、使用硫酸鎂等。如果女性懷有雙胞胎、多羊水或胎兒過大等情況,也可能造成子宮過度膨脹,進而影響其功能,導致子宮無力。保留的胎盤組織和胎盤異常如胎盤前置及胎盤早剝也是影響產後出血的風險因素。此外,高於40的身體質量指數(BMI)與凝血病也是引發產後出血的已知風險因素。
在美國,每40名產婦中,就有一人會出現子宮無力的情況,而子宮無力佔據了所有產後出血病例的至少80%。
子宮由稱為平滑肌的肌肉纖維組成,這些纖維形成了名為子宮肌層的組織。產後,這些肌肉的收縮是阻止出血的關鍵,當子宮無法有效收縮時,血管無法被壓迫,導致無法達到止血的效果。催產素的釋放促進子宮收縮,但如果其受體不再對這種激素有效,則子宮將無法進行有效收縮。
產後,血液的正常流失應少於500毫升,而如果在產後24小時內出血超過500毫升,就被認為是過量出血。
及早辨識風險因素對於管理子宮無力以及產後出血至關重要。這樣可以提前安排所需的醫療資源。此外,診斷通常在分娩後立即進行,通過物理檢查來確認子宮是否無力。
所有產婦在分娩前都應接受風險因素的篩選,並根據美國婦產科醫學會的建議進行分層風險評估。如果評估為中等風險,應進行血型檢查;如果為高風險,則應避免潛在的出血情況。
如出現子宮無力,應立即採取醫療管理,包括持續的子宮底部按摩和給予藥物。常用的藥物有催產素、卡貝托辛和美托肽等。這些藥物能刺激子宮肌肉進行收縮,以達到止血的效果。
對於大多數產後婦女來說,產後出血的主要治療是使用催產素,但若出血無法控制,則需要使用其他子宮收縮劑進行聯合治療。
產後出血可能導致多種併發症,包括死亡、低容量性休克和肝腎功能衰竭等。特別是在低收入國家,缺乏醫療資源和血液產品的供應,加劇了產後出血的風險。
有產後出血病史的婦女在後續妊娠中,罹患產後出血的風險加倍到三倍。這一現象提醒我們在孕期及產後持續關注婦女的健康狀況。
產後出血的風險不容忽視,這究竟反映了我們對母親健康關注的哪方面不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