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作為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影響了全球約五千萬人。隨著對這種病症的研究深入,許多傳統和現代的療法開始浮出水面,尤其是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的生酮飲食(Ketogenic Diet),它在古代希臘時期的飲食療法中有著悠久的歷史,並因其顯著的療效而受到重視。
希臘的醫師們在《聖病論》中討論了癲癇的本質,並主張「飲食療法」有其合理的根據。這一思想在後世的醫學中演變為更加系統的禁食療法,即通過改變飲食來控制癲癇發作的頻率。
禁食和低碳水化合物飲食能顯著降低癲癇患者的發作頻率,不少患者在這樣的飲食療法中獲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
癲癇的發作是由於大腦中神經元的過度放電所致,這樣的病理狀態可以通過改變飲食來設法控制。研究發現,生酮飲食通過降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比例,讓身體不得不燃燒脂肪而非碳水化合物,以供應能量,這一過程會使肝臟產生酮體,進而替代葡萄糖作為腦部的主要能量來源。當酮體的濃度升高時,癲癇發作的頻率則會降低。
在古希臘時期,醫生們已經認識到禁食對癲癇患者的重要性。比如,著名的醫生厄拉西斯特拉圖斯(Erasistratus)就曾提到,“癲癇患者應該毫無憐憫地被迫禁食”。這段歷史無疑烘托了禁食在古代療法中的地位。
禁食療法不僅對當時的患者有效,且在後世醫學研究中發現,癲癇患者在禁食過程中,癲癇發作明顯減少,這一發現驅動了生酮飲食的研究和應用。
隨著21世紀的來臨,生酮飲食的療法重新進入醫學界的視野。尤其是在1994年,隨著好萊塢製片人吉姆·亞伯拉罕斯與他兒子的故事在媒體上曝光,生酮飲食再次受到重視。亞伯拉罕斯的兒子在多次嘗試藥物治療無效後,最終選擇了生酮飲食,成功的控制了癲癇發作。此事件後,亞伯拉罕斯成立了查理基金會,持續推動生酮飲食的研究。
研究表明,近一半的癲癇患者在實行生酮飲食後,其癲癇發作次數減少了至少一半,而許多患者在停止飲食後,仍然能享受持續的療效。儘管如此,生酮飲食也並非沒有風險,術後患者可能會出現便秘、高膽固醇、體重增長減慢等副作用。
這樣的情況使得患者和醫生在選擇療法時不得不有顧慮,但這並不妨礙韓國、英國等地的臨床指導方針將其納入癲癇治療的一部分。
生酮飲食作為一種重獲重視的古老療法,至今已經充分證明其在治療難治性癲癇中的價值。未來的研究有望深入了解這種療法在其他神經疾病上的潛在效果,例如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即使現行的藥物治療已經發展出多種有效藥物,生酮飲食仍然是那些藥物無法控制的癲癇患者的一個重要選擇。
最終,我們不禁要問,古代的智慧與現代科技合作會產生怎樣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