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對於性的理解中,「金賽量表」佔有重要的位置。它揭示了性取向的一個重要觀點:性取向並不是僅僅存在於異性戀或同性戀這兩個對立的類別中,而是一個連續的光譜。金賽報告的背後是對於人類性行為的全面研究,這研究的歷史和發現至今影響著我們對性與性別的認知。
金賽量表由阿爾弗雷德·金賽於1948年推出。他對男性和女性的性行為展開了深入的調査,其中《人類男性的性行為》和《人類女性的性行為》是這些研究的代表作。金賽指出,性行為是流動的、會隨著時間變化的,這與社會文化的標籤無關。
男性並不代表兩個獨立的群體:異性戀和同性戀。世界並非以羊和山羊來劃分。
這句話強調了金賽量表的核心觀點,即人們的性行為存在一個光譜,而不是僅僅局限於幾個固定的分類。金賽指出,這一量表最終能更真實地反映人類性行為的多樣性。
金賽量表從0到6進行評分,其中0代表完全的異性戀,而6則代表完全的同性戀。1到5則表示不同程度的兩性經驗或欲望。金賽認為,即使是處於1到5之間的人,其實也可以被視為雙性戀者,但這一觀點自金賽以來受到挑戰。
現實包括每一種中介型態,並存在於兩端之間的連續體。
金賽清楚地認識到,對於個體的性取向來說,僅依賴一個簡單的量表來評估並不足夠,這刺激了對性取向的後續研究和討論。
金賽的研究基於對超過8000個人的訪談,這些數據揭示了不少驚人的結果。例如,在20至35歲的白人男性中,有11.6%被評為3,即對同性和異性均有吸引力。女性的情況則顯示,7%的女性在這一年齡段被評為3,而只有1%至3%的未婚女性被評為6。
結果表明,相較於女性,男性對同性戀的傾斜更大,這一點打破了傳統的觀點。
金賽的報告不僅影響了學術界,也改變了大眾對性取向的看法,推動了社會對性行為的重新認識。
金賽量表作為人類性行為的一種前瞻性研究工具,強調了性行為的多樣性和流動性。此外,金賽報告的發表促使人們質疑傳統的異性戀標籤,尤其是在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背景下,性與性別的話語權更趨多元。
儘管金賽量表的存在,社會文化標籤仍然是目前確定性取向的主要方式。
隨著時間的推移,關於性取向的研究不斷深入,也出現了更多的量表和理論,例如米哈伊·斯托姆的兩維圖表以及弗里茨·克萊因在其「克萊因性取向網格」中提出的觀點,進一步豐富了人們對性取向的理解。
近年來,關於性取向的研究不斷演進,許多學者發現,金賽量表可能無法充分捕捉現代人對自己性取向的識別。部分學者提出了針對性少數群體的定性研究,分析金賽量表對他們的適用性,結果發現不同性取向的群體對金賽量表的評價存在顯著差異。
對於非異性戀的參與者來說,金賽量表可能顯得不夠代表性。
這些研究強調了性取向的複雜性,並促使人們思考該如何更全面地理解和定義性取向。
金賽報告無疑划下了人類性行為研究的新起點,挑戰了傳統思想,並激勵了人們對性取向的深入探討。然而,在面對不斷變化的社會及文化背景下,我們應如何重新評估自己的性取向與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