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歷史是人類一直以來探索的謎題,尤其是宇宙誕生的第一秒。根據2015年發表的研究,宇宙的誕生可以追溯到138億年前。這段時間的物理狀況對於後來宇宙的形成和演化至關重要,但在這短短的瞬間內,發生了什麼事情呢?科學家們將宇宙的形成歷程分為多個階段,來釐清這些早期事件的影響。
宇宙的歷史可以大致劃分為五個主要階段,包括:
宇宙最早的幾秒鐘,特別是一兆分之一秒,其特徵是物理學法則可能尚未成立,四種基本相互作用力的形成過程,及其快速膨脹的階段。此時形成的微小波動將成為日後宇宙結構的基礎,這一時期的物理現象至今仍難以利用實驗進行驗證。
在這些瞬間,物質的存在形態和宇宙的基本組成是極端熱和不穩定的。
約在宇宙誕生後的38萬年內,各種亞原子粒子相繼形成,包括幾乎相等量的物質和反物質,但大多數很快就互相湮滅,只剩下一小部分的物質。到了大約100,000年後,宇宙溫度降低至可以形成中性氫原子的程度,使得宇宙首次變得透明。
數十萬年後,這些中性氫原子在不同的區域相遇並互相結合,形成星系和恆星的基礎。
這一階段從38萬年持續到約10億年,稱為宇宙的黑暗時期。雖然宇宙已經透明,但初代恆星和星系的形成過程極為緩慢。直到約2億到5億年之間,早期星系的形成才開始顯著影響宇宙結構。
自約10億年起,宇宙的結構漸漸形成,並且主要由現今觀察到的星系和星團組成。約5億年前,銀河的薄盤開始形成,之後太陽系也隨之而生。這時,宇宙的擴張速度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變化,最終進入以暗能量主導的現代宇宙階段。
至於未來的宇宙,科學家們依然抱有疑問。預測有多種可能的情境,這些情境基於當前對於宇宙的理解以及物理學的最新進展。
宇宙目前的擴張已進入加速階段,未來的命運又將如何?
在這短短的一秒鐘之內,宇宙的基礎勢力和物質結構隨著時間的推移演變成我們今日所知的廣大宇宙。對於這一切的形成過程,仍然有無數問題尚待解答,包括:究竟還有什麼尚未被揭示的宇宙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