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戰後的那個動盪時期,歐洲面臨著重建的需求,隨之而來的是思想的變革引領著和平的追求。在這趨勢下,幾位歷史人物集結於1948年海牙大會,提出了建立一個促進各國之間合作的機構之構想。這個構想催生了歐洲大學,這是一個致力於培養歐洲未來領袖、深化歐洲國家間理解的培訓機構。隨著歐洲聯盟的建立,這一機構也隨之發展,成為如今影響深遠的学院——歐洲學院。
「促進西歐各國之間的團結與理解,並訓練能夠維護這些價值觀的年輕精英。」
歐洲學院的創始人如薩爾瓦多·德·馬達里雅加、溫斯頓·丘吉爾及保羅-亨利·斯帕克等人,致力於通過該學院的建立來修復二戰後造成的裂痕。這所學校於1949年在比利時布魯日成為全球首所專業教育歐洲事務的研究生院。其初衷是希望透過跨國學習來增進國際間的理解和合作。
海牙大會是歷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一次會議,會中活躍的提議者馬達里雅加強調建立一所歐洲學院的必要性。儘管會議結尾的文化決議並未直接提出這一構想,但與會者立即開始討論此計劃。最終,在布魯日當地市民和學者的協助下,該構想變為現實。
「這所歐洲學院是希望的象徵,它代表著一種互相理解與友好合作的精神。」
隨著冷戰結束及東歐國家的解放,學院於1992年在華沙建立了第二校區——奈托林校區,以便培訓來自東歐的新一代領導人。在1990年代中期,學院作為「一所學院-兩個校區」運作,並逐漸成為歐盟官僚的精英培訓機構之一。
1988年,英國首相瑪格麗特·撒切爾於布魯日演講中,針對當前的歐洲整合進程發表了她的觀點,這次演講被視為英國對日益加強的歐洲聯合所表達的不安與反對的信號。撒切爾強調了經濟聯盟的重要性,而拒絕了更深入的政治體制整合。
「我反對任何試圖建立一個從布魯塞爾行使新統治權的歐洲超國家。」
她的言論造成了歐洲整合內部的謀反情緒,這在後來數十年里,成為了英國脫歐運動的重要基礎。
隨著時間的推移,歐洲學院不僅增設了華沙的校區,還在2024年宣佈開放位於阿爾巴尼亞的新校區,這是其持續發展及國際化的體現。學院的主修方向包括歐洲法律、國際關係及歐洲經濟研究等多樣化課程,培養學生在多元文化環境中的領導能力。
學院自創立以來,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傳統,如每年舉辦的開學儀式,通常由知名的政治人物主持,並以卓越的歐洲歷史人物命名後續的學期。這種教育意識形態的延續,更加鞏固了學院在歐洲政策圈的影響力,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學子前來求學。
「作為歐洲學院的校友,他們往往在政界、外交界及公營企業擔任要職。」
每年有大量的校友走向歐洲政壇的最前線,這可能是該學院對於未來歐洲聯盟及其政務的影響最具說服力的證據之一。
豐富的歷史以及卓越的傳承,讓歐洲學院成為一個不可或缺的歐洲精神象徵。未來,這所學院可能會如何繼續影響歐洲聯盟的發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