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電影《Open Water》以其真實而駭人的生存恐怖情節而著稱,該片講述了一對美國情侶在攝氏攝影度假中,因船員疏忽被置於滿是鯊魚的海洋中的故事。這部電影的靈感源自於1998年真實發生的Tom和Eileen Lonergan事件,當他們與潛水團隊一起潛水時,竟因未進行準確的人數核查而被留在海中。此電影不僅讓人心驚膽戰,更揭示了它背後的拍攝秘辛—在拍攝中使用了真正的鯊魚。
《Open Water》由編劇兼導演Chris Kentis及製片Laura Lau合作製作,這對夫妻都是熱愛潛水的冒險者,並決定將自己的經歷轉化為電影。電影以120,000美元的預算製作,最後以2.5百萬美元的價格被Lions Gate Entertainment收購,而其最終全球票房收益達到5560萬美元。
「我們希望製作一部真實反映鯊魚行為的電影,因此決定不使用機械鯊魚或電腦生成的特效。」
在拍攝過程中,導演Kentis強調,選擇使用真正的鯊魚增添了電影的真實感及懸疑感。這不僅使演員感到緊張,還極大程度上增加了拍攝的挑戰。演員Blanchard Ryan說道,在試鏡過程中,製作人明確表示,這是個不容置疑的條件:「我們將與真正的鯊魚合作,這沒有商量的餘地。」
與多部以鯊魚為主題的電影如《大白鯊》不同,《Open Water》選擇了真實的鯊魚,自然吸收鯊魚行為的拍攝策略。這一點在許多觀眾中引發了好奇與擔憂,因為這樣的拍攝方式隱藏著不可預見的危險。在電影中,演員不僅僅是表演,還要與生物的本能進行一場心靈的博弈。
在這部電影中,演員們的經歷幾乎是截然不同的,面對比預期中的鯊魚更多的挑戰。Ryan回憶起拍攝期間的情況,“在水中,我們經常遭遇到不同的鯊魚,以及他們可能的不適當反應,這讓整個拍攝變得更加真實!”
《Open Water》獲得了大量好評,尤其在處理其生存主題的方式上更是廣受讚譽。根據Rotten Tomatoes的評價,該片的正面評價達到71%,影片以其緊張的氣氛和極簡的拍攝方法而聞名。然而,並非所有觀眾都能接受這樣的風格。
「少數電影能夠真正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這部電影便是其中之一。」
即使評論員的評價各異,觀眾普遍對此片的真實感和情緒張力給予了高度評價。電影所帶來的心理緊張真正地影響到了觀眾,正因為使用了真正的鯊魚,讓人產生種種思考及恐懼。
隨著《Open Water》的成功,出現了幾部續集,然而它們的劇情與原作並無直接關聯。2006年,《Open Water 2: Adrift》問世,而在2017年又推出了《Open Water 3: Cage Dive》。這些續集雖然保留了生存與鯊魚的主題,但未能重現初作所帶來的獨特生態與心理探討。
《Open Water》的拍攝過程向我們展示了將真實元素融入電影中的冒險精神與潛在風險。這不僅是對情感和生存極限的挑戰,更是人性、恐懼與勇氣交織碰撞的旅程。面對未知與恐懼,觀眾與演員皆在水中探險,讓我們不禁發問:在這樣的冒險中,你會如何選擇應對突如其來的挑戰與恐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