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對可再生能源和環保技術的關注,不斷有人尋求有效的方式以減少對於傳統化石燃料的依賴。費雪-特羅普許過程(Fischer–Tropsch process, FT)作為轉化氣體為液態燃料的重要技術之一,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
費雪-特羅普許過程是一系列化學反應,將一種稱為合成氣(syngas)的氣體混合物(主要由一氧化碳和氫氣組成)轉化為液態烴類。這些反應通常在金屬催化劑的作用下進行,反應溫度為150至300攝氏度,壓力則介於1到幾十個大氣壓之間。這一過程在煤液化和氣體轉換為液態技術中都佔有重要的地位。
FT過程主要透過氣化過程將煤、天然氣或生物質中的碳轉化為一氧化碳和氫氣。
費雪-特羅普許過程的反應機制相當複雜,涉及多步驟的化學反應,各種中間產物的形成是通過持續的氫化反應實現的。在這些反應中,二氧化碳與氫氣的比例會隨著多種化學反應的調整而改變。理想的烴類產品應具有CnH2n+2的結構,其中n一般在10至20之間,當n=1時形成的甲烷則是被視為不希望得到的副產物。
為了實現費雪-特羅普許過程,首先需要將固體燃料(如煤或生物質)通過氣化轉換為氣體。所產生的合成氣是一種二氧化碳和氫氣的混合物,透過水氣轉化反應可調整氫氣與一氧化碳的比例。然而,煤基FT工廠由於其操作過程中可能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這使得我們在尋求環保解決方案時必須謹慎考量。
氣化過程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步驟,只有依賴氣化來生成所需的原料,FT過程才能正常運作。
費雪-特羅普許過程通常操作在150至300攝氏度的溫度範圍內,這樣的條件不僅有助於提高轉化率,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甲烷的生成。增高的壓力可以推進反應進行,通常操作壓力在一至數十大氣壓之間。
費雪-特羅普許過程需要高效的熱量移除系統,因為這些反應都是高度放熱的。四種不同類型的反應器設計被討論:第一種是多管固定床反應器,適合在低溫下運作;第二種是懸浮流反應器,通過熱交換器移除熱量;第三種是懸浮反應器,內部冷卻管設計可改善熱量的轉移效率;最後一種是流體床循環催化劑反應器,用於高溫FT合成。
在費雪-特羅普許過程中,所產生的碳氫化合物往往遵循安德森-舒爾茲-弗洛里分佈,這是由於不同鏈長的烴類比例會因為催化劑及運行條件的差異而有所變化。這也表明,通過調整過程中的某些變數,即可控制最終產品的配比,從而提高液態燃料的產量。
隨著我們對FT過程的深入研究,科學家們開始探索各種可能的催化劑,以期進一步提高液態燃料的生產效率和質量。
目前,有四種金屬(鐵、鈷、鎳和鉑)被認為對於費雪-特羅普許過程具有催化活性。雖然鎳的催化反應會過多生成甲烷,普遍不會被使用,但鐵和鈷的催化劑則被廣泛應用在FT過程中。這些催化劑通常是透過從金屬硝酸鹽溶液沉澱而來,然後進行高溫處理以提高其催化活性。
費雪-特羅普許過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20年代,而今這一技術在全球範圍內的應用也在持續增長。尤其是在資源豐富但石油稀缺的地區,這一過程尤顯重要。但在化石燃料逐漸受到環保挑戰的時代,我們不得不思考:未來是否還有可能打破這一技術的限制,創造出更加環保且經濟可行的液態燃料生產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