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經科學的領域中,默認模式網絡(DMN)正日益受到關注,這個與我們自我認知息息相關的腦部網絡,展現出令人驚訝的功能和影響。默認模式網絡主要在我們放鬆、白日夢或心神恍惚時活躍,這段時間大腦並不專注於外部世界,而是深入自我反思、回憶過去或規劃未來。
默認模式網絡被認為是心智的「內部敘事」,幫助我們建構自我意識,並反映我們的社會關係與情感狀態。
默認模式網絡的基本組成包括背側內側前額皮質、後扣帶皮質、頂內側皮質和角回。這些區域在與他人互動、回想個人經歷或計劃未來任務時變得尤為活躍。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默認模式網絡的實質性活動在某些內部目標導向的任務中也變得非常明顯,例如社交記憶和自傳式任務,這挑戰了過去「任務負面網絡」的定義。
這一發現開始於1929年,漢斯·柏格使用腦電圖展示,即使在休息狀態下,大腦依然保持活躍。然而,這一觀點在當時受到忽視。隨著技術的進步,特別是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的應用,研究者开始明白,大腦的活躍並不僅僅是在外部任務或集中注意力時出現。
默認模式網絡在安靜狀態時顯示出的高度運作表明,大腦的結構可能是自然形成,以支持內部認知過程。
近年的研究也指出,隨著年齡的增長,默認模式網絡的連結性在9至12歲的兒童中更為明顯。這表明,這一網絡在發展過程中一直在變化。與此同時,猴子的大腦也顯示出類似的默認模式網絡,顯示出務實的重要性及其在不同物種中的普遍性。
在功能上,默認模式網絡被認為與自我意識、社會互動及記憶等多種心理過程密切相關。這包括自傳記憶的形成和對他人思想的理解等。這使得默認模式網絡成為理解個體身份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嵌入了我們的情感經歷與自我評價中,形成了一個複雜的內部反映。
這一網絡對個體自我的認知和對他人情感的理解具有深遠的影響,勾勒出自我與社會的交互關係。
當涉及到臨床意義時,默認模式網絡的異常與多種心理健康問題相關,包括阿茲海默症、自閉症、精神分裂症及重大抑鬱障礙等。這些異常可導致社交功能的損傷、自我認知的偏差及更深層次的心理困惑。特別是在阿茲海默症患者中,這一網絡的能量使用顯示出顯著下降,反映大腦在記憶形成和檢索中的困難。
此外,藥物、冥想、運動等能夠影響默認模式網絡的活動,不同的介入措施能夠有效調整網絡的運行,提供了潛在的治療策略。例如,冥想和針灸被發現能減少默認模式網絡的激活,幫助緩解焦慮和抑鬱的情緒狀態。
認識到默認模式網絡的功能和其對自我意識的影響,引發了更深層次的思考:在隨著科技進步和醫療干預的背景下,我們對自己身份認知的出現和變遷是否會隨之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