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電路封裝是半導體器件製造的最後階段,這一過程不僅能保護微晶片免受外部物理損傷,也能防止腐蝕,並支持連接裝置與電路板的電氣接觸點。隨著科技的發展,集成電路封裝並不僅僅是加工方式的選擇,而是推動整體電子技術革新的關鍵環節。
隨著設備需求的增長,集成電路封裝的技術將變得日益重要,影響著整個電子產品的性能和可靠性。
集成電路封裝中的電流載體跡線與芯片內的信號相比,具有極為不同的電氣特性。因此,封裝設計必須特別重視信號傳輸特性,材料必須符合低電阻、低電容和低電感的要求。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封裝延遲已成為高性能計算機性能瓶頸的重大原因之一,這一問題隨著技術的進步還將更加突出。
封裝必須抵抗物理破損,阻止水分侵入,並有效散熱。此外,在無線電頻應用中,包裝還需擋住電磁干擾,以免影響電路性能或鄰近電路的運作。通常,封裝材料可分為塑膠、金屬和陶瓷三類。這些材料各自提供了可用的機械強度和耐腐蝕性能,但隨著需求的增加,金屬和陶瓷封裝因其更高的強度和熱散發性能逐漸受到青睞。
對於高端設備來說,陶瓷封裝成本較高但性能優於塑料封裝。
在選擇集成電路封裝時,成本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一般來說,便宜的塑料包裝可散熱約2W,而相同情況下,陶瓷包裝的散熱性能可達到50W。在芯片不斷縮小且運算速度不斷提升的情況下,對於散熱的需求日益加劇,從而提升了封裝的製造成本。
從早期的陶瓷平面封裝到現在各式各樣的包裝類型,我們看到了集成電路封裝技術的革命性變革。1970年代,軍方對小型可靠性高的陶瓷封裝青睞有加,而隨著技術的演進,塑料雙列直插包裝(DIP)迅速成為商業應用中的主流。1980年代,為了應對更高的引腳數量,封裝技術也相應進化,誕生了如鉛格陣列(PGA)等類型。
隨著封裝技術的不斷成熟,面積陣列封裝(BGA)等新型技術成為市場的主流選擇。
對於傳統集成電路而言,晶圓切割後的晶片,會使用真空吸附夾具進行取出並接著進行晶片附著。高功率應用下,晶片需與包裝通過共晶鍵合來固定,而低功率應用則會通過環氧樹脂等粘合劑直接固定。隨著封裝技術的提高,新的封裝形式如系統級封裝(SiP)和三維集成電路(3D IC)也正逐漸流行。
整個封裝過程包括鍵合、包裹和晶圓鍵合等多個步驟。這些操作並非所有包裝都需採用,具體流程也會根據所選類型有所不同。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集成電路封裝正逐漸成為推動電子產品創新與演變的核心推手。我們不禁要問,未來的集成電路封裝技術將如何重新定義電子產業的發展模式與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