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對可再生能源需求的持續上升,薄膜太陽能技術無疑成為了未來發展的熱門話題。這類技術除了具有較低的製造成本外,還能提供靈活、輕量的解決方案,尤其適合商業和住宅建築的安裝。然而,光照效應的影響,特別是所謂的光照浸泡(Light Soaking)現象,對薄膜太陽能電池的效率提升至關重要。本文將深度剖析光照效應是如何在各種薄膜太陽能技術中發揮作用,進而影響其效率的。
光照浸泡現象會引起太陽能電池在光照後功率輸出的變化,這一現象能在不同類型的太陽能電池中以不同形式表現出來。
光照浸泡是指太陽能電池在受到光照後,其功率輸出會出現變化的現象,這可能是效率的增加或減少,具體情況取決於太陽能電池的類型。一般來說,光照浸泡會導致電氣或結構的變化,包括介於穩態和亞穩態的電氣效應及永久性的結構變化。這一現象在許多情況下會提高太陽能電池的效率,但同時也帶來了穩定性問題,因為在光照下的功率輸出穩定性是太陽能電池所需的重要特性。
目前,薄膜太陽能技術可以分為幾種主要類型,其中包括碲化鎘(CdTe)、銅鎵鎸(CIGS)及非晶硅(a-Si)等模組。這些類型的太陽能電池在長時間移置於光照中後,都會發生性能變化。
非晶硅太陽能電池在經歷數百小時的光照之後,效率將下降約10-30%,這被稱為「斯塔布勒-沃朗斯基效應」。這一效應的根本原因在於,弱的Si-Si鍵的破裂導致了效率損失。然而,光照後經過加熱處理(最高可達50°C)下,這類電池又會有一定的效率恢復現象,解釋了其季節性性能變化的原因。
這類電池在光照後常常會帶來約5%的效率增益,光照的持續時間大約需要數小時。這一變化主要來自於硒化銅(Se-Cu)雙缺陷,當費米能級升高時,材料內的缺陷將變化,最終影響到不同的電氣特性。
在CdTe電池中,性能的變化與其結構及材料層的組成密切相關。實驗表明,這類電池的效率在光照後可能會有6-8%的提升,但也可能出現高達15%的效率下降。銅的存在在此起到了重要作用,它的擴散和交互作用會影響電池的整體性能。
除傳統的薄膜技術外,很多新興技術如有機太陽能電池、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和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也開始受到關注。這些新技術在光照浸泡效應上的機制仍然不完全明瞭,有些可能導致效率的提高,而另一些則可能會對性能產生不利影響。
有機太陽能電池的效率通常會因光照而提升,I-V特性曲線上的「扭曲」現象在光照後消失。這一現象被認為與材料界面的陷阱狀態有關。它表明,光照可以減少非理想的重組,進而改善效率。
鈣鈦礦的性能被證實可以在光照後出現不同的變化,包括正向和負向的影響。這一技術的發展與氧空位的增加密切相關,這有助於提升電導率和電荷提取率。
此類電池在光照後約20-30分鐘內功率輸出會有所增強,這被認為是因為近導帶的淺陷狀態的重組,提高了自由電子的生成率。
無論是傳統技術還是新興技術,瞭解光照浸泡效應及其對太陽能電池性能的影響,將是推動未來薄膜太陽能技術發展的關鍵。
隨著薄膜太陽能技術的不斷進步及光照效應的深入研究,未來這些技術的發展將取決於我們如何克服當前存在的挑戰,以及如何充分利用潛在的優勢,最終達到在應用中的最佳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