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土壤工程學中,土壤的固結是一個至關重要的過程。土壤固結是指土壤在壓力變化的影響下,逐漸改變體積的機械過程。這一過程的複雜性在於,土壤本身是一種由土粒、孔隙水(通常是地下水)組成的三相材料。當水分飽和的土壤受到外部壓力增加時,水的體積剛度相對於土壤結構的高,意味著水在最初吸收了所有的壓力變化,而未改變體積,形成了過量的孔隙水壓力。
一旦水從高壓區域擴散,由於滲透作用,土壤結構逐漸承受壓力並縮小體積。
土壤固結的理論基礎與有效應力及水力導熱性密切相關。早期的現代理論模型由卡爾·特爾扎基和保羅·菲倫格於一世紀前提出。特爾扎基的模型至今仍然是工程施工中最為廣泛採用的,主要基於擴散方程。需要注意的是,在狹義上,固結僅指由於過量水壓力的消散而導致的延遲體積反應。
隨著時間的推移,有機質豐富的土壤類型會顯示出顯著的蠕變表現。這種情況下,土壤在恆定的有效應力下逐漸改變體積的過程被稱為“次固結”。在許多建設項目中,尤其是當建築物位於低剛度和低滲透性的土壤層(如海洋粘土)上時,固結的影響顯得尤為明顯,導致長時間內的大量沉降。
土壤固結的典型技術風險包括土地開墾、堤壩建設,及在粘土中進行隧道和地下室開挖等項目。
土木工程師通常使用一種稱為壓密試驗的設備——圓筒測試儀來量化固結的影響。在這種測試中,對土壤樣本施加一系列已知的壓力變化,並記錄隨時間變化的樣本厚度,以此來量化土壤的固結特性。
土壤固結的第一現代理論模型於1920年代由特爾扎基和菲倫格提出,兩者之間的方法存在實質性差異。特爾扎基主要基於擴散方程,而菲倫格則考慮了液體和固體相的局部牛頓定律。此後,特爾扎基的方法因其簡化和實用性而被廣泛採用,而菲倫格的嚴謹模型則由於其抽象性長期未被重視,兩者之間的爭論最終導致了悲劇的結果,當時菲倫格的理論在多年內被忽視。
特爾扎基所言「固結是滿足壓力變化的過程,涉及飽和土壤水分的減少,未被空氣替代。」
固結的體積變化取決於水的逐步排除或吸收,並受到長期靜態載荷的影響。施加在土壤上的壓力將導致土粒之間更加緊密地堆積。當土壤飽和殖水時,多餘的水會被擠出,進而影響土壤的固結行為。固結的大小可依照不同的方法進行預測,特爾扎基的經典方法利用圓筒測試來確定土壤的可壓縮性。
當施加的壓力去除,土壤會反彈,恢復部分在固結過程中損失的體積。而當壓力重新施加,土壤將在再壓固曲線上再次固結。粘土通常在其自身重量、上方土層的壓力作用下發生固結沉降。
固結的過程往往會花費相當長的時間,尤其是在飽和粘土中,因其水力導熱性極其低,水滲透出土壤的速度非常緩慢。這意味著在排水過程中,孔隙水的壓力會增加,部分承擔施加的壓力。
固結的確切時間取決於土壤的性質以及施加的負載,因此在某些情況下可能需要數年才能達到完全固結。
有機質含量較高的土壤,如泥炭土,則可能出現蠕變現象。這種現象是由於土壤逐漸受到壓力的持續影響,土壤的體積會隨之改變,其速度在較長的時間尺度上明顯更大。
透過土壤固結的研究,我們可以更深入了解水與土壤之間的交互作用,這不僅影響到結構的穩定性,還涉及到環境的可持續性。隨著城市發展不斷加快,如何有效管理土壤固結現象,保障地基穩定及減少環境影響已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這些問題的探討如何促進我們對未來建設的思考與實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