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息肉,這個許多人耳熟能詳的名詞,指的是從黏膜突起異常增生的組織。這些息肉在腸道中具潛在危險,值得關注。一般來說,息肉分為有梗型(pedunculated)和無梗型(sessile)兩種,並可發現於多個身體部位,包括大腸、胃、鼻子、耳朵、膀胱及子宮等地方。
根據不同的組織學藉據,腸息肉可以是良性的,也可能是惡性的,不同類型的息肉風險均不相同。
在大腸中,腸息肉通常沒有明顯的症狀,偶爾可能會導致直腸出血,但這種情況相對少見。值得關注的是,有些良性的腸息肉在時間推移下有可能轉變為惡性腫瘤,因此,定期篩檢便顯得格外重要。
現今的篩檢方法包括便潛血測試及大腸鏡檢查等,這些技術不僅能發現息肉,還能在必要時方便地進行移除。根據專家建議,50歲以上的人士應每十年進行一次大腸鏡檢查,以降低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息肉無論大小,基本上都應該在發現後進行移除,以預防未來可能發生的腸道癌症。
腸息肉的類型多樣,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腺瘤性息肉在大約10%消化道息肉中佔有相當比例。超過90%的息肉直徑通常不超過1公分,而其癌變的潛在風險亦較低。惡性腺瘤性息肉是最需要注意的,因為其成長過程中可能急劇變異,變成癌症。
某些罕見且遺傳性息肉疾病,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FAP),使個體潛在上更易於發展為腸癌。因此,家庭中有腺瘤性息肉病史的人,應該增強早期檢查的意識。
據估算,家庭中有息肉病例的人,其罹患腸癌的風險會比沒有家族史的人高出50%。
預防腸息肉的重點,在於健康的生活方式及定期的篩檢。營養均衡、適當運動、控制體重、少吃加工食品及紅肉,更有助於降低息肉的生成。此外,對於50歲以上的人來說,隨著年齡增長,篩檢愈顯重要。
根據美國癌症學會的指導原則,50歲以上成年人應定期進行便潛血檢測,每年一次;而靈活的肠镜检查应在50岁以后每十年进行一次。如果在此过程中检测到腺瘤性息肉,应及时进行切除治疗。
除了腸道,息肉也可以出現在其他部位,如子宮、宮頸和鼻腔等。其中,子宮息肉是女性常見的問題,可能引起不規則出血。相對地,鼻息肉往往與過敏反應有關,常見於鼻腔和副鼻竇。
隨著對息肉知識的增加,現我們更需重視這些隱藏在我們身體深處的“小巨人”。你認為,除了定期檢查,我們還可以通過哪些方法來預防息肉的形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