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採礦,又稱為露天開採或開口採礦,是一種表面採礦技術,主要用於從地下提取岩石或礦物。當有商業用途的礦石或岩石沉積物位於表層且覆土相對較薄時,通常會選擇這種方法。與此相對的是深層礦藏,則通常需要採用地下採礦法來提取。然而,雖然露天採礦具有效率高的優點,但其背後潛藏著危險與環境破壞的隱患。
露天採礦被認為是工業世界中危險性最高的行業之一,對礦工的健康影響重大,同時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損害。
在開採過程中,礦工首先會鑽探一系列測試孔以定位地下礦藏。透過提取的樣本,他們可以評估礦石的範圍與商業價值。露天礦場會根據不同的結構設計出階梯型的礦壁以防止岩石崩落。步道階梯的設置旨在降低風險,並確保操作的安全性。
當周圍的岩石出現結構弱點時,開採的角度和坡度會根據岩石的性質進行調整,以降低崩塌的危險。
露天礦場在礦產資源耗盡或過度曝光後將被關閉,這時往往會面臨一系列環境問題。作為一種常見的做法,一些關閉的礦場可能會被轉型為垃圾掩埋場,或者淹水成為人工湖,進一步影響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特別是,酸性礦水排放的問題不可忽視。
露天採礦過程會生成大量的廢物和污染物。由於每天可能會移動近一百萬噸的礦石和廢岩,導致嚴重的空氣質量降低及公眾健康風險。特別是,土壤和水源的化學性質會被影響,從而波及周圍的生態環境。
開採金礦過程中所釋放的有害物質,對工作人員及附近社區是相當大的健康隱患。
在水文特徵豐富的地區,露天礦場經常會面臨地下水控制問題。過多的地下水壓力可能導致開採底部地板的隆起或破裂。因此,安裝有效的地下水控制系統顯得格外重要,以保證礦場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礦場結束後,進行土地重建是必要的,通常會將廢堆進行平整並覆蓋施植植被來防止酸性礦水的形成。長期研究表明,這一過程耗時漫長,可能需要數百至上千年才能達到環境的“酸中和”狀態。
露天採礦作為一種重要的資源開採方法,雖然技術日益進步,但其對環境及人類健康的影響卻不容忽視。在未來,我們應如何平衡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以確保我們能繼續享受地球的寶藏並保護我們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