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古斯語族,又稱為滿通古斯語族,是一個主要分布在東西伯利亞及滿洲的語言家族,主要由通古斯民族所講。根據最新調查,目前約有75,000名母語者使用這十幾種現存通古斯語言。然而,隨著現代化的步伐加快,許多通古斯語言正面臨滅絕的危機。
「通古斯」一詞來自雅庫特人對鄂温克民族的外部名稱,具有約2000年的歷史。
語言學家針對通古斯語的分類提出了多種方法,基於形態學、詞彙學及語音學等特徵進行分析。一些學者批評樹狀模型的分類方式,認為長期以來通古斯語之間的相互接觸使其更應被視作方言連續體。依據Georg (2004) 的劃分,通古斯語可以分為北部語支和南部語支,而這兩者之間的界限則並不明確。Hölzl (2018) 把通古斯語細分為四個中等級別的亞群,包括鄂温克語、鵲鱗語、納那語與滿語。
「通古斯語中的滿語和女真語是南部通古斯語中存在的異常語言,這也許是由於典馬蒙古和古韓語的影響。」
語言的起源被認為與公元前500年至公元500年間的東滿洲地區有關。雖然學者們對這一原始通古斯語的詳細重構仍未達成共識,但某些語言學家堅信大湖區域是通古斯語的故鄉。有一些關於音素對應的研究指出,Norman (1977) 支持原始通古斯語中的*t在跟隨*j時會變為滿語中的*s,並相信異常情況的出現多是因為借用詞影響。
「通古斯語中的元音和諧現象還與周邊的非通古斯語言存在潛在的連結。」
為了進一步了解通古斯民族,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紀的董胡族,這些族群的語言特徵對通古斯語的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另一方面,學者們對與滿清時期的女真族及其語言的聯系進行了詳細探討。這些歷史記錄不僅揭示了通古斯語的悠久歷史,也展示了這些語言與當時周邊文化的相互影響。
隨著滿族的崛起,滿語取代了女真語成為一種主流語言。從滿清建立的初期階段到後期的發展,滿族語言逐漸演變並形成了一套獨特的語言體系。然而,隨著全球化和城市化的發展,滿語現已面臨相當嚴重的生存危機,僅有少數老年人仍在使用這門語言。與此同時,與滿語密切相關的希伯語則在新疆仍舊保持著相對穩定的使用頻率。
「滿語的文字記錄為重建原始通古斯語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
除滿語外,其他通古斯語言往往缺乏書面傳統,自20世紀以來,這些語言部分開始採用以俄語為基礎的西里爾字母來書寫。儘管如此,這些語言仍以口語為主,書寫系統的採用並未有效緩解其面臨的語言消亡風險。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通古斯語語言研究的興趣增強,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深入探討其語言結構的共通特徵。一個顯著的特點是,通古斯語屬於聚合形變形式,並且都具有相對複雜的格系。然而,這些語言並不具備文法性別或名詞類別,所有的通古斯語言皆使用後置詞或助詞進行語法關聯。
「通古斯語的語音系統也展現了複雜的元音和諧模式,這對於理解其發展至關重要。」
目前,通古斯語被認為是一個主要的語言家族。過去一些語言學家則將通古斯語與突厥語系和蒙古語系的語言聯繫在一起,試圖將其納入阿爾泰語系或穿越歐亞語系的範疇。然而,這一假說仍然存在爭議,一些學者質疑語言之間的基因連結是否如同地理上的接觸那麼明顯。
在這個語言多樣性的面前,我們該如何保護和傳承這些珍貴的語言文化資源,以免它們在未來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