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糖一直是許多人童年回憶中的美好存在。自從1928年以來,它的受歡迎程度持續上升,成為全球數以億計的消費者每年都會選擇的零食之一。這一切要歸功於當時一位名叫Walter Diemer的會計師,他在費城的Fleer Chewing Gum公司裡,透過一系列的實驗和創新,讓泡泡糖成為可能。
在1928年,Diemer無意間發現一種配方,這個配方基於名為“Blibber-Blubber”的口香糖,而這種口香糖的特點是粘性較小且更容易拉伸。
現代的口香糖大多使用合成的膠基材料,這些材料不僅能保持更持久的味道,還能提供更柔軟的口感,並減少粘性。傳統的天然橡膠如chicle,則需要經過多次清潔和純度測試,才能用於製作。
泡泡糖是由長鏈多醣組成的,具有線性和非線性粘彈性行為。在咀嚼過程中,泡泡糖在口中受壓產生的變形會受牙齒施加的剪切比率、剪切應變和剪切應力的影響。這種多樣的物理性質使得泡泡糖在不同的環境下仍能維持其獨特的口感和彈性。
Diemer的配方最終被命名為“Dubble Bubble”,成為主打產品,並在二戰後依然保持市場領導地位。直至1970年代,泡泡糖的配方得到進一步改進,引入了合成產品,能幾乎不會粘在臉上。
這一改進讓泡泡糖成為了孩子們的最愛,隨著Hubba Bubba和Bubble Yum等品牌的推出,泡泡糖的文化得以迅速擴展。值得注意的是,Diemer在調製這款泡泡糖的時候,最初的顏色是暗灰色,後來為了吸引更多的消費者,他添加了一些紅色染料,最終變成了我們熟悉的粉紅色。
泡泡糖的風味不僅取決於配方,還受到了消費者的偏好影響。研究顯示,孩子們對草莓和藍莓的口味尤為青睞,往往會排斥更為複雜的風味,認為這些風味會讓他們不想再咀嚼。
泡泡糖的風味實際上是由多種人造香精混合而成,包括一些酯類物質。不同品牌的泡泡糖在風味上會有所異同,這也是市場競爭的一部分。
在泡泡糖的世界裡,有許多有趣的紀錄。例如,在1996年,Susan Montgomery Williams創下的吉尼斯世界紀錄,吹出的泡泡直徑達到26英寸(約66厘米)。而Chad Fell則在2004年創下的“最大無手泡泡糖泡泡”的紀錄,直徑為20英寸(約51厘米)。這些紀錄不僅彰顯了泡泡糖的獨特魅力,也成為了許多泡泡糖愛好者的挑戰目標。
在美國,不少旅遊景點與泡泡糖相關,其中最著名的可能是位於加州聖路易斯-奧比斯波的泡泡糖巷,這裡的牆壁上滿是遊客們留下的口香糖。而西雅圖的市場劇院口香糖牆同樣吸引著大批遊客。在這些地方,人們不僅可以欣賞到藝術的獨特形式,還能親身體驗泡泡糖的歷史和發展。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市場的變革,泡泡糖的未來會是什麼樣子?是否能再次突破界限,創造出新的口味和體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