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助療法,又稱為附加療法,是在主要或初始療法之外提供的一種治療,旨在最大化治療效果。癌症治療採用的手術和複雜的治療方案,使得這個術語主要用來描述輔助癌症治療。這種療法的例子是在手術後進行的額外治療,儘管可檢測的疾病已被移除,但仍存在統計上復發的風險。
「輔助療法是衛教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典範。」
「輔助療法」這個術語源於拉丁文的「adjuvāre」,意為「幫助」。這一名詞由保羅·卡本及其團隊於1963年在國家癌症研究所首次提出。1968年,國家外科輔助乳腺和腸道計劃(NSABP)釋出了首個隨機試驗結果,評估輔助烷基化試劑對乳腺癌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在經過初始根治性乳房切除術後,所給予的輔助療法「顯著降低了具有四個或更多陽性腋窩淋巴結的絕經前女性的復發率」。
1973年,義大利的吉安尼·博納多納及其團隊在與隨機試驗中,證明在初始乳房切除術後使用環磷酰胺、甲氨蝶呤和氟尿嘧啶(CMF)的搭配治療,能提高療效,改善患者的生存率。而在1976年,伯納德·費舍爾在匹茲堡大學發起了類似的隨機試驗,對比接受放射治療的乳腺癌患者與僅接受手術的患者的生存情況。其結果在1985年發表,顯示前者的無病生存率得到了提升。
「輔助療法的實施改變了癌症接受治療的方式。」
隨著定義的擴展,輔助療法的範圍涵蓋了多種形式,包括化療、免疫治療、荷爾蒙療法和輻射治療。這些方法的主要目標是提高疾病特異性症狀改善以及整體存活率。
儘管輔助療法已然受到肯定,但它的使用卻經常伴隨爭議。醫療界對輔助治療的質量生活影響持保留態度。例如,輔助化療的副作用可能包括噁心以及生育喪失的風險,因此醫生在開立療法時會小心謹慎。
由於癌症治療的緊迫性,許多患者面臨著在副作用與潛在效果之間需要做出的艱難選擇。雖然現有的技術可以幫助病人保留生育能力,但這通常需要耗時且昂貴。隨之而來的是醫師需評估這些療法的真正價值,以減少對病人的傷害。
在此背景下,輔助療法的發展不斷演進。醫療界持續研討劑量強度和治療持續時間的標準,以優化治療效率,並儘量減少患者經受的副作用。
在具體的腫瘤治療中,非小細胞肺癌、乳腺癌、結直腸癌等皆顯示出輔助療法的效果。近年來,許多臨床試驗探討不同癌症的輔助治療方法。研究也揭示,在經過手術移除腫瘤後進行輔助化療會顯著提高患者的5年生存率。
「輔助療法的發展充滿希望,而相關研究的推進也為未來的癌症治療提供了無限可能。」
隨著輔助療法成為癌症治療的重要一環,其實施不僅提高了生存率,還在不斷挑戰和重新定義癌症治療的標準。究竟在不斷演進的療法中,我們應如何針對個別患者制定最有效的治療方案,以應對癌症這一共同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