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納米顆粒是一類由無機、耐熱的陶瓷材料組成的納米顆粒,這些材料既包含金屬化合物,又包含非金屬化合物,展現出獨特的性能。相較於宏觀陶瓷材料的脆弱和剛性,陶瓷納米顆粒的特性則更加多元,包括電介質性、鐵電性、壓電性、熱電性、鐵磁性、磁阻性、超導性及電光性等。
納米顆粒的誕生始於1980年代初期,透過溶膠-凝膠法形成,隨後的方法則包括燒結和微波燒結等技術。
陶瓷納米顆粒的尺寸極小,使其幾乎沒有缺陷,而較大規模的材料則往往含有使其變脆的缺陷。2014年,一項新技術被提出,利用激光過程將聚合物與陶瓷顆粒結合,形成一種稱為納米樑的結構。這樣的結構在多次壓縮後能夠恢復到其原始形狀,顯示出優異的耐用性。
陶瓷納米顆粒因其特殊的尺寸和分子結構而擁有獨特的性能。這些性能通常表現為各種電學和磁學現象,包括:
陶瓷納米顆粒具有超過85%的空氣含量,輕巧、強韌且靈活耐用。由鋁土礦或氧化鋁製成的分形納米樑是一種三維結構,其最大壓縮可達1微米,且在壓縮後能夠沒有結構損壞地恢復到原始形狀。
製作納米陶瓷的一種常見方法是溶膠-凝膠過程,這涉及一種化學溶液和前驅體的結合。該過程可生產一類陶瓷材料,最終則通過加熱形成固體產品。
這一方法使用雙光子光刻技術來雕刻聚合物,藉由激光硬化接觸到的部分,形成陶瓷的外殼。最終的納米樑可以被壓縮並恢復到其原始狀態。
傳統的燒結技術通過高溫聚合納米陶瓷粉末,但這樣的技術會損害陶瓷的性能且需要更長的生產時間。微波燒結技術的發展則解決了這些問題,這種方法能夠快速加熱粉末,從而提高生產效率。
陶瓷納米顆粒的研發始於1980年代初的溶膠-凝膠法,隨後又轉向燒結和微波燒結等新技術。然而,這些技術當時均未能滿足大規模生產的需求。在2002年,有研究者試圖通過逆向工程海洋貝殼的微結構來增強陶瓷的強度。
陶瓷納米顆粒在醫療技術中被用於骨修復,並且在能源供應、儲存、通訊、運輸系統、建築和醫療技術等多個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潛力。其電氣性能使得能量傳輸效率接近100%成為可能。納米樑的未來發展甚至可能取代混凝土或鋼材,成為新一代的建材。
在陶瓷納米顆粒的探索中,我們是否能找到用於未來綠色科技的嶄新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