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學和媒體研究領域,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的觀點對我們理解媒體及其文化影響力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特別是在有關電視這一媒介的自由和自主性問題上,布迪厄的分析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他認為,當今社會中電視所帶來的“自由”往往被過度高估,這不僅是因為其形式上的“大眾性”,更是因為隱藏在其背後的市場運作和審查制度所造成的影響。
布迪厄指出,電視不僅是一個信息傳遞的渠道,它反映的是資本主義社會中的權力鬥爭。在這個過程中,媒體的生產和內容的過濾過程往往會限制自由。
布迪厄在其著作《電視之上》中強調,電視的運作模式所產生的同質化和無趣的內容,對於觀眾的自主理解和考量造成了很大的局限。他提到,隨著收視率的驅動,製作人往往傾向於選擇“易於理解且引人注意”的話題,這導致了觀眾接觸到的內容過於簡化,無法滿足觀眾多樣化和複雜的需求。
在追求觀眾的過程中,對於那些持有複雜或微妙觀點的人,他們的聲音則被忽視。
這一觀點的深意在於,電視不僅是傳播工具,更是一種文化環境的塑造者。布迪厄的“habitus”理論提供了理解觀眾如何選擇媒體內容的框架,認為個體的社會背景會影響他們的媒體偏好和內容解讀。這一理論讓我們意識到媒體消費不是孤立的行為,而是受到多重社會結構影響的結果。
布迪厄提到,“habitus”是個體在面對新情況時的一種策略生成原則,這意味著媒體的影響不僅取決於其內容,還取決於消費者的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本。
在探討電視對自由的影響時,我們不能忽視其中的“隱形審查”。由於廣告收入的壓力,電視媒體經常優先考慮能夠捕捉觀眾注意力的內容,這本質上是在限制了言論的多元化。布迪厄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視角來看待這一現象,他將這種市場導向的內容安排視為一種無形的控制機制。
他指出了電視生產中的一種「預先訪談」的現象,即製作人不斷篩選受訪者,確保他們的表達簡單且引人注目,最終導致了對多元觀點的忽視。
這種情況下,觀眾不僅是媒體信息的接受者,更是被塑造的對象。觀眾的理解和評價是受到媒體生態的引導,而不是純粹的自主選擇。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電視似乎在提供信息和娛樂的同時,也在相對地剝奪了觀眾對於內容的深入理解和批判能力。
作為現代人,無論是在家中還是社交媒體上,我們都被各種媒體內容所包圍。但這些媒體真的在提供完整的自由和選擇嗎?還是我們只是名義上的掙扎者,無法逃脫這些文化和市場力量的束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