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激光技術的迅猛發展中,Q調制技術無疑是最引人注目的創新之一。這種技術使得激光能夠產生短暫且強大的光脈衝,並且在科學、工業及醫療等領域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Q調制,也被稱為巨脈衝生成或Q破壞,是一種使激光能夠產生脈衝輸出束的技術。
Q調制技術最早於1958年由戈登·古德提出,並在1961或1962年由R.W. Hellwarth與F.J. McClung在休斯研究實驗室獨立發現並驗證。他們使用電驅動的Kerr 細胞快門在藍寶石激光中實現了Q調制的演示。
Q調制的核心在於在激光的光學共振腔內部放置某種形式的可變吸收器。當吸收器運作時,從增益介質中釋放的光無法返回,導致無法開始激光運行。這種腔內的衰減相當於品質因子(Q因子)的降低,Q因子越高,表示每次迴圈的損耗越低。
透過將Q因子從低轉換至高,激光中的光強度迅速上升,產生短暫的光脈衝,這個過程稱為巨脈衝的形成。
Q調制可以分為主動和被動兩類。主動Q調制利用外部控制的變量衰減器,通常是機械設備如快門或旋轉鏡,來調節激光的Q因子。而被動Q調制則是利用飽和吸收器,這是一種當光強度超過某一閾值時其透過率增加的材料。
在被動模式中,隨著激光功率的增加,吸收器會迅速降低損耗,促進強光脈衝的形成。
為了提高脈衝的穩定性,科學家們還開發了若干Q調制的變體,如腔體轉儲和再生放大等。其中,腔體轉儲使用100%反射的腔鏡,在Q值高時不產生輸出束,而是在延遲後將光束“轉儲”出腔,這樣可以獲得比正常Q調制更短的輸出脈衝。
常見的Q調制激光,例如Nd:YAG激光,能夠產生持續幾十納秒的脈衝,即使平均功率低於1瓦,峰值功率卻可以達到幾千瓦。這樣的高峰值激光可應用於金屬切割、脈衝全息影像等需求高強度的領域。
Q調制激光的高峰值能力,讓它在非線性光學、距離測量等應用中得以廣泛運用。
此外,Q調制激光也廣泛應用於醫療上,尤其在去除紋身方面尤為有效。透過將墨水顆粒碎裂成可被人體淋巴系統清除的小粒子,這一技術的成功率高且通常需要多次治療。
隨著科技的日益進步,Q調制技術將持續進化,進一步拓寬其在醫療、製造及科學研究等領域的應用前景。而新的系統設計和材料的出現,可能會帶來更加高效的激光性能。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如何利用這項技術來解決現存的挑戰,開創更美好的未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