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查,源自拉丁文「censere」(評估),是一種系統化收集、記錄和計算某一特定人口成員信息的程序,通常以統計數字的形式呈現。這一術語主要與國家人口和住房普查相關,還包括農業、傳統文化、商業、供應和交通的普查。聯合國(UN)定義人口和住房普查的基本特徵為「個別列舉、在特定領域內的普遍性、同時性和明確的週期性」,並建議每年至少進行一次人口普查。聯合國的食品和農業組織(FAO)則將農業普查定義為「一種收集、處理和發布有關農業結構數據的統計作業,涵蓋整個國家或該國的一個重要部分」。
「在農業普查中,數據是在農業生產單位層面收集的。」
在古羅馬共和國時期,普查是所有適合軍事服務的成年男性名單。現代普查是進行國際比較的基礎,其收集了人口的多種屬性數據,而不僅限於人數。歷史上的普查最初是收集國家的人口數據,現在則成為更大範疇內各種調查的組成部分。儘管人口估計依然是普查的重要功能,相關數據可以揭示地理分佈、教育背景或農業人口等方面的信息。例如,當前的行政數據系統也允許以類似的詳細程度進行其他普查方式,但這引發了對隱私問題和偏見估計的擔憂。
普查的基本原則是無法確定人口的準確數量,並透過初級數據的分析來製作新估算。使用採樣框以進行的普查是相反的,因為它的目的在於計算每一個人的數量,而不是僅僅取樣一部分人口。學者們建議人口的定義可以是「事實居住」、「法律居住」和「永久居住」。這點在考慮擁有多處住所或臨時地址的個體時尤為需求。一個人應該被獨特地標識為在一個地點的居民,然而,他們可能在普查日所處的實際位置並不代表計算的最佳地點。
「普查數據是發展的重要指標,為政策制定者提供重要依據。」
聯合國人口基金會(UNFPA)指出,「人口和住房普查所產生的信息——人數、分布、生活條件和其他關鍵數據,對於發展至關重要。」這是因為這類數據對政策制定者而言至關重要,因此他們知道應該在哪裡進行投資。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國家的數據變得過時或不準確,因此在應對人口需求方面遇到了困難。有效的普查不僅可以讓政策制定者了解人口問題,還是識別社會、人口或經濟排斥形式的重要工具。
在使用普查數據方面,19世紀和20世紀的早期普查以手工方式收集的紙質文檔,所獲得的統計信息較為基礎。政府擁有這些資料,自然能夠發布關於國家狀況的統計信息,並用於衡量人口變動和分配代表名額。隨著20世紀初的到來,普查逐漸記錄家庭和某些工作情況的信息。而在某些國家,普查檔案在數十年後會釋放供公眾查閱,使得家譜研究者能夠追溯受人關心的人的家族歷史。透過這些檔案,得以撰寫社會歷史記錄,挑戰既有的觀點。
隨著國家對教育和福利負擔的增加,大型政府研究部門廣泛使用普查數據,這些數據在幫助當地政府和地區的規劃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到了今天,普查數據的表達形式多種多樣,各級政府、企業、媒體、學生和任何對數據感興趣的公民均可輕易獲取。
「普查數據提供了獨特的洞察力,可以深入到微小區域和小型人口群體中。」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現代普查使用了許多新的計算技術。例如,在2010年的普查中,許多國家都允許網絡回應。同時,DSE(雙系統普查)也通過計算機匹配技術得到了促進。在這、新技術的推出可能會遇到一些問題,例如美國的普查就計劃使用手持計算機,但由於成本升高而被放棄。
普查數據不僅用於了解過去的情況,還是政策制定者進行未來規劃的重要參考。如此一來,當前社會和經濟變遷的多樣性,完全考慮這些因素的普查將是未來工作的重要基礎。經過如此長久的演進,今日的普查不僅是數字的集中,更是對社會的全面反映,這不禁引出一個思考:在當今數據驅動的時代,如何平衡個人隱私與數據收集的需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