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計算機科學中,條件語句是編程語言中的一種基本結構,它根據布林表達式的值來執行不同的計算或操作。這些條件語句讓程序員可以根據事實狀況來做出決策,這不僅是編程的核心部分,也是現代應用程序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條件語句不僅屬於命令式編程,還可以用於表達更為複雜的邏輯。
條件語句通常分為三類:條件語句(例如 if-then-else)、條件表達式和動態調度。這些結構在各種編程語言中都有所體現。
if–then 和 if–then–else 結構在許多編程語言中被廣泛使用,其基本語法如下:
如果 (布林條件) 那麼
(結果)
否則
(替代方案)
結束如果
例如,在檢查庫存時,代碼可能會是:
如果 stock=0 那麼
message= "訂購新庫存"
否則
message= "有庫存"
結束如果
早期的編程語言,例如1980年代的一些BASIC方言,if-then語句只能包含GOTO語句,這導致了難以閱讀的「意大利麵條式編程」。結構化編程的崛起使得我們能夠在if語句內部放入幾乎任意的語句,這使得編程變得更加直觀和可讀。
結構化if–then–else語句是結構化編程的核心元素之一,幾乎所有流行的高級編程語言都支持此功能。
在編寫嵌套的if–then語句時,else關鍵字可能會引起歧義,稱為「懸空的else」問題。這是因為沒有明確的界限來定義else關鍵字應該對應哪個if這需要在語言設計時加以解決。
使用else if可以合併多個條件,這樣只有第一個為真的條件的語句將被執行,而所有其他語句都會被跳過。示例:
如果折扣 < 11% 那麼
print (你需要支付$30)
否則如果折扣<21% 那麼
print (你需要支付$20)
否則如果折扣<31% 那麼
print (你需要支付$10)
結束如果
許多語言支持條件表達式,這類表達式類似於if語句,但它們返回一個結果。例如,在C語言中,三元運算符(?:)可以用來實現條件表達式,其格式如下:
condition ? evaluated-when-true : evaluated-when-false
這意味著它可以內聯到其他表達式中,這在C類語言中非常常見。
許多編程語言都在其平台上實現了條件語句的多樣化,對於不同的使用情形有不同的特性。例如,在Lisp的語言中,條件表達式是一個基本部分,而在Rust中,if總是表達式,並根據執行的分支返回相應的值。
選擇語句讓程序根據特定條件執行不同的代碼塊,而模式匹配則是一種通過比對輸入模式來選擇行為的方式。這些特性在許多主流編程語言中都有支持,例如Python和Haskell。
條件語句是程序邏輯的基石,幫助我們在編程中做出決策。無論是簡單的if-then-else結構還是複雜的一系列條件表達式,了解它們的運作對於任何想要掌握編程的開發者都是至關重要的。那麼,條件語句在未來的編程中會如何演變,並持續影響我們的編程方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