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慧的進步中,許多模型和算法的呈現方式都展現了前所未有的潛力。尤其是當今廣泛應用的神經網絡與機器學習技術,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其中,腦神經的運作機制為人工智慧帶來了啟示,特別是小腦模型算術計算機(CMAC)所顯示的能力,令人驚嘆。
CMAC是一種基於哺乳動物小腦模型的神經網絡,被廣泛運用於增強學習和自動分類的領域。
CMAC於1975年由詹姆士·阿爾布斯提出,最初旨在作為機器人控制器的功能模型。這一模型擴展了感知器模型,通過將輸入空間劃分為超矩形,每個超矩形對應一個記憶單元,使得整體輸出的計算過程中,能夠實現高效的記憶儲存及運算。這一方式讓CMAC在處理高維數據時,展現出驚人的運算能力和存儲效率。
CMAC的輸出是所有被輸入點激活的記憶單元的代數和,這意味著任何輸入點所對應的輸出是以多個記憶單元中存儲的值為基礎。
CMAC的訓練方式也相當簡單。通過將一對輸入點及其對應的輸出值輸入系統,訓練過程中計算激活的記憶單元的權重,並依據觀察到的輸出誤差來進行調整。這一方式不僅具有理論上的收斂性,還能利用核函數來加強超矩形的激活特性。這樣的設計意味著,位於超矩形邊緣的輸入點激活權重相對較低,而靠近中心的輸入點則獲得較高的激活權重。
然而,CMAC存在一些實際操作中的挑戰,其中最主要的問題便是所需的記憶大小,這與使用的記憶單元數量密切相關。這意味著靈活的記憶管理和高效的哈希函數的使用對於CMAC的性能至關重要。
通過哈希函數的設計,只需為實際被激活的記憶單元提供存儲空間,這樣可以有效地緩解內存使用的壓力。
在訓練過程中,最初的最小均方(LMS)方法被應用於更新CMAC的權重,但LMS方法對於學習速率的設定十分敏感,這可能導致演算法的不穩定。2004年,研究提出了一種遞歸最小二乘(RLS)算法,這一創新使得CMAC能夠在不需要調整學習速率的情況下進行在線訓練,並能理論上保證在一步內收斂。這個突破無疑提升了CMAC的應用潛力,且計算複雜度被控制在O(N3)之內。
更進一步,基於QR分解的QRLS算法實現了O(N)的複雜度,使得記憶使用和時間成本顯著降低。這一優化的並行管線結構的引入,使得CMAC在工業領域的實現潛力大增,能夠支持更大規模的應用。
利用QRLS算法,CMAC神經網絡的收斂性得到了確保,從而使權重的更新能夠在一步訓練中完成。
除了CMAC的基本模型,研究者還探索將其與B-樣條功能進行整合,形成連續CMAC,這不僅提升了其逼近功能的連續性,還提供了獲取任何階數導數的能力。而在最近幾年中,深度CMAC(DCMAC)概念的引入,通過將多個淺層結構堆疊成一個深度結構來提升數據表示能力,對於解決非線性及復雜性高的任務有了更為有效的方法。2018年的實驗結果表明,DCMAC在自適應噪聲消除任務中展現出優於傳統單層CMAC的性能。
CMAC的發展證明了人類對大腦運作的持續探索和理解,讓我們在機器學習的道路上不斷邁進。未來,我們還能期望CMAC模型在其他領域中展現出更強的適應與學習能力。這些技術改變著我們的生活,但想過一個問題嗎?在數據驅動的未來,人工智慧是否會真正理解人類的記憶和學習方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