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被認為是全球最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對於其病理機制的了解對於開發有效的治療方法至關重要。儘管有很多研究正在進行,但中風模型,尤其是缺血性中風的動物模型,對科學家了解這一疾病的複雜性和治療潛力仍然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將深入探索各種用於模擬中風的動物模型,討論其優缺點及其在研究中的應用。
目前已知幾種模型可以誘導腦缺血,這些模型基於不同物種的實驗。一般來說,全球缺血模型相對容易操作,但在直接相關於人類中風的研究中,焦點中風模型的相關性更高。例如,某些物種如蒙古沙鼠,由於其獨特的血管結構,可以透過常見的頸動脈閉塞來誘導中風。
誘導缺血性中風的機制包括:
完整的全球缺血、頸動脈閉塞、心臟停搏等,這些方法能有效地模擬不同類型的腦缺血情況。
除了完整的全球缺血外,還有針對局部缺血的多種技術,例如內皮素-1誘導的血管收縮及中腦動脈閉塞等,這些都是目前常用的動物模型之一。
最常用的缺氧缺血動物模型之一最早由Levine於1960年描述,後來被Rice等人於1981年進行了改良。這個模型對於研究發育中大腦的缺氧缺血特別有用,因為它使用的是新生小鼠進行實驗。在這個模型中,7日齡的小鼠經歷單側頸動脈結扎,隨後暴露於低氧環境中,導致特定區域的腦組織損傷。
這些模型通常分為兩類:可復灌的缺血(暫時性焦點缺血)和不可復灌的缺血(永久焦點缺血)。例如,內皮素-1導致的血管收縮是一種精確的模型,能夠生成可重複的梗塞,並且可以在年長的老鼠中應用,幾乎沒有導致死亡的風險。
這些模型的可靠性和再現性使其成為研究新療法的理想選擇。
中心胺中風模型通過在動物的頸動脈中注射血栓或微球來建立,這與人類的心源性中風病理相似。微球的大小會直接影響腦梗塞的部位與範圍,這對於建立臨床相關的動物模型至關重要。
這種模型使用外科手術直接閉合中腦動脈,無論是 proximally 仍然是 distally。這使得研究人員能夠直接控制缺血區域並觀察其病理變化。
整體來講,動物模型是研究缺血性中風的重要工具。從缺氧缺血模型到焦點缺血模型,這些研究提供了關於中風各種病理機制和潛在治療方法的深入了解。隨著技術的進步,未來或許能開發出更精確的模型,來模擬人類的中風機制,從而提高臨床治療的有效性。你認為在研究中還缺少什麼關鍵要素使我們能夠更好地複製人類中風的機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