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世界對清潔能源的渴望日益增加,壓縮與加熱的壯觀過程吸引了科學家的注意,特別是慣性約束融合(ICF)這一充滿潛力的技術。ICF是一種透過壓縮和加熱燃料來啟動核反應的過程,使用小型燃料顆粒如氘(2H
)和氚(3H
)來產生清潔的能源。這項技術不僅曾在1970年代被視為實用的能源方案,甚至在2022年,其作為最大的ICF實驗設施的美國國家點火設施(NIF)實現了前所未有的能源增益,這一切讓我們對核聚變的未來充滿期待。
核融合是將較小的原子結合以形成更大的原子,當兩個原子或離子足夠接近時,核力超過了將它們推開的靜電力。要克服這一屏障,原子必須具備較高的動能,這就是所謂的庫侖屏障或融合屏障。最簡單的燃料是由氘和氚的混合物組成的,稱為D-T。由于融合反應的幾率與燃料的密度和溫度密切相關,ICF的技術目標是增加這些變量的值。
ICF的最初發展可追溯到1950年代的氫彈,這是利用核裂變引發的熱量來進行核聚變反應。
在這樣的背景下早期的ICF設備 初始化於高能量激光器,這些激光器會將能量輸送到外部殼體,使其快速向外爆炸,進而產生內部的壓縮和加熱。這些技術在1980年代和90年代的實驗中獲得了進一步的優化,為設計更大型的核融合實驗機器奠定了基礎。
在燒結過程中,氘和氚這些氫的同位素在高達100百萬K的高溫環境下進行融合。這種極端的熱量和壓縮的有效結合使得核融合反應能夠被啟動,並在NIF中取得了約2.05兆焦耳(MJ)的輸入能量,並產生了3.15 MJ的輸出能量,這是ICF技術的一大突破。
在早期的ICF研究中,利用熱點點燃方法的想法首先出現。在這個過程中,最初的低能量脈衝用於氣化燃料顆粒,隨後非常短暫且能量強大的脈衝於壓縮循環的末尾進入,推送震波進入壓縮燃料的內部。震波的相遇進一步提升了核聚變反應的機率與效率。
要擴大ICF的性能,科學家們面臨著多個挑戰,包括增加目標的能量傳遞、控制燃料的壓縮對稱性、延遲熱量的傳輸等技術難題。
儘管這些挑戰令人振奮,但科學家們的努力意味著未來在核融合能源方面可能會取得重大的進展,比如可能會實現高效率的商業化應用。
透過對壓縮與加熱尋求更深層次的了解和技術創新,慣性約束融合或許將成為未來清潔能源的重要來源。然而,科學家能否成功破解這一能源模式的所有技術瓶頸,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