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電聚合物,或更準確地說,內在導電聚合物(ICPs)是有機聚合物,能夠傳導電流。這些化合物可能具有金屬導電性或半導體特徵。導電聚合物的主要優勢在於其加工的便捷性,尤其是其可通過分散方式輕鬆處理。儘管導電聚合物通常不是熱塑性材料,即無法進行熱成型,但它們卻與絕緣聚合物一樣屬於有機材料。它們能夠提供高電導率,但機械性能並不如其他商業聚合物那般優越。電氣性能可以透過有機合成方法和先進的分散技術精細調整。
導電聚合物在現代有機電子學中的應用持續演變,徹底改變了我們處理電子元件的方法。
導電聚合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中期,當時亨利·萊瑟比描述了聚苯胺。他研究了在酸性介質中,苯胺的電化學和化學氧化產物。他注意到,還原形式是無色的,而氧化形式則呈深藍色。1950年代,研究人員報告稱,多環芳香化合物與鹵素形成的半導體電荷轉移複合鹽的導電性質。
隨著對聚合物的研究不斷深入,許多高導電性的有機化合物被開發出來,這一領域於1970年代達到了高潮。2000年,艾倫·J·希夫格(Alan J. Heeger)、艾倫·麥克迪爾梅(Alan MacDiarmid)和白木秀樹(Hideki Shirakawa)因對導電聚合物的發現與發展而榮獲諾貝爾化學獎。
當前的導電聚合物主要包括線性主鏈的「聚合黑」(如聚乙烯、聚吡咯、聚靛等)及其共聚物。聚(對-苯乙烯)(PPV)及其可溶性衍生物則成為了典型的電致發光半導體聚合物。如今,聚(3-烷基噻吩)則成為了太陽能電池和晶體管的典範材料。
導電聚合物被廣泛應用於各種電子裝置之中,這不僅是科學知識的進步,也是工程技術的突破。
導電聚合物的合成有多種方法,大部分是通過對單環前驅體的氧化偶聯來實現。這些反應涉及到脫氫過程。儘管傳統的聚合物如聚乙烯的價電子因三級雜化而束縛在σ鍵中導致其導電性低,但導電聚合物則採用尖端的σ鍵和p鍵結構,導致其具備高導電性。
導電聚合物的合成可分為化學合成和電(共)聚合,大多數的導電聚合物都是透過氧化反應合成的。這兩種方法各具優勢,但選擇時需考量不同的實際需求與產物的特性。
導電聚合物的導電性來自於多種過程,導致其在某些情況下具高導電率。使得導電聚合物具有金屬的導電特性是其共軛結構以及氧化掺雜的緣故。在氧化後,部分電子被去除,形成一維電子帶,這使得電子能夠在帶內移動。
導電聚合物在抗靜電材料中顯示出潛力,並被應用於商業顯示器和電池。文獻中指出,它們在有機太陽能電池、印刷電子電路、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s)、主動元件等領域都顯示出很好的應用潛力。
近年來,隨著材料的可加工性和更好的電學、物理性能和降低成本的推動,導電聚合物在新應用中迅速獲得關注。其中,PEDOT:PSS作為一種透明導電材料,已被廣泛使用於各種電子元件中。
電致發光是由電流激發而產生的光發射。早在1950年代,研究人員就發現有機化合物中的電致發光特性,隨著導電聚合物的導電性提高,這項特性在也得到更廣泛的應用,特別是在平板顯示器和太陽能電池中。
當前導電聚合物多需要進行氧化掺雜,因此其所需的狀態特性至關重要。這使得聚合物在有機溶劑和水中的可溶性變差,進一步增加了加工的難度。改善可加工性通常需要引入可溶化取代基,這會可能推高合成的複雜性。
近年來的重點多集中在有機發光二極管和有機聚合物太陽能電池上。隨著導電聚合物的不斷發展,未來將可能發現更多具有行業革命性的應用,這或許會徹底改變我們對於電子材料的認知。
對於材料科學而言,導電聚合物究竟能帶來哪些前所未見的科技突破?這是未來值得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