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旱地區的特徵是水的稀缺,這些地區的降水與蒸發和植物蒸騰形成了一種微妙的平衡。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定義,乾旱地區是指潮濕環境中的熱帶和溫帶地區,其乾旱指數低於0.65。這類地區可分為四類:乾性亞濕潤地區、半乾旱地區、乾旱地區和超乾旱地區。雖然一些機構將超乾旱地區視為沙漠,但聯合國防治沙漠化公約(UNCCD)卻將其排除在乾旱地區的定義之外。
乾旱地區涵蓋了全球41.3%的土地表面,其中發展中國家的乾旱地區佔72%,並隨著乾旱程度的增加而上升。幾乎所有的超乾旱地區都位於發展中國家。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開發中國家的數百萬人依賴乾旱地區的生物多樣性來確保他們的食品安全和福祉。乾旱地區不同於更潮濕的生態系統,其主要依賴地表水的徑流來重新分配水資源。乾旱地區的居民生活方式為全球環境提供了幫助,貢獻於減緩氣候變化,包括碳匯和物種保護等方面。
生物多樣性對於確保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並通過提供生態系統服務和生物多樣性產品提供重要的全球經濟價值。
東非的乾旱地區覆蓋約47%的土地面積,約有2000萬人居住。以牛隻為生計的遊牧民在這些乾旱地區中佔據了大多數。遊牧民通過策略性地移動來獲取乾季的牧草,充分利用可用資源。然而,由於各種因素,這一方法已受到限制。
乾旱地區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是土地退化,這對於全球結束飢餓的能力構成了巨大威脅。乾旱地區大約佔肯尼亞、坦尚尼亞和埃塞俄比亞各自的90%、75%和67%。在干旱地區生活的超過六千萬人,占這些國家總人口的40%。
像布基納法索、博茨瓦納、伊拉克、哈薩克和土庫曼等國家98%的土地都位於乾性和亞濕潤地區。這些地區的生物多樣性使得它們能夠適應不可預測的降雨模式,並在洪水和乾旱之間奔波。
半乾旱地區可以在世界多個地區找到,主要分布在歐洲、墨西哥、美國西南部、非洲接近赤道的國家及南亞的幾個國家。
文獻中對於干燥和半干燥地區的定義通常基於氣候特徵。例如,一些學者將年降雨量範圍在500至800毫米之間的區域視為半乾旱地區。這些地區通常具有較高的蒸發散率,並且在乾季時氣溫很高,且常年存在幾乎連續的乾燥風。
乾旱地區約佔全球土地的41%,居住著20%的人口。他們具有幾個獨特的特徵:降水稀缺、高溫、蒸發散與低濕度。」
這些地區只覆蓋了世界的4.2%,並且幾乎不生長任何植被。這些地區的降水不規則,甚至可能在幾年內不會下雨。
隨著對乾旱地區生物多樣性的新認識,你是否也在思考,如何保護這些脆弱卻又獨特的生態系統,並讓人類與自然和諧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