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磁共振領域,哈恩迴聲(Hahn Echo)是指透過共振的電磁輻射脈衝,重聚旋轉磁化的現象。如今,這一概念已被廣泛應用於現代核磁共振(NMR)及磁共振成像(MRI)中。哈恩回聲的影響力不僅局限於醫療影像,還擴展到了其他科學研究中及其技術的開發,成為了解原子磁場與放射性結構的重要工具。
哈恩迴聲的首次發現源於1950年,當時的發現者埃爾溫·哈恩(Erwin Hahn)首次透過核磁共振技術成功檢測到這一現象。隨著時間的推移,哈恩回聲技術不斷演進,並且多次被改良。例如,1972年,F. Mezei引入了旋轉中子的哈恩回聲散射技術,改善了對單晶中磁激子及聲子的研究。如今,哈恩回聲技術已成為研究設施中關鍵的一環,並且在2020年,研究團隊甚至展示了這一技術能夠產生多重週期性回聲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第一個哈恩回聲不僅是回聲,還能作用於旋轉自旋,形成自發激發的次級回聲。
哈恩回聲的核心在於他通過兩個90度脈衝的應用而發現的。根據其原理,當旋轉磁化向量因去相位而散開後,透過隨後應用180度反轉脈衝就可以重新聚焦,形成一個強烈的回聲信號。這一技術的成功關鍵在於正確的脈衝序列以及操作中的時間間隔。
“哈恩回聲的效果不僅限於磁共振,還擴展到了以激光光譜及中子散射等技術。”
在哈恩迴聲衰減的實驗中,可以使用不同間隔的脈衝來測量自旋-自旋的弛豫時間。在這些實驗中,回聲的強度隨著兩脈衝之間的間隔而變化,這一變化可以揭示無法被180度脈衝重新聚焦的去相位現象。在理想的情況下,這種衰減呈指數衰減,通常用T2時間來描述,這提醒我們在進行磁共振成像時,完美的脈衝序列是多麼重要。
哈恩在他的1950年論文中指出,還可以通過應用三個連續的90度脈衝來生成回聲。這一概念後來被用於分析材料的各種物理性質,展示了哈恩回聲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性。隨著技術的進步,如今的研究者可以透過多種脈衝序列來獲得更清晰且更準確的數據。
除了在磁性材料中觀察到哈恩回聲外,這一現象也可以在光學頻率上觀察到。例如,在對具有不均勻增寬吸收共振的材料施加共振光照時,光子回聲便會形成。這表明,哈恩回聲的概念不僅應用於晶體物理學,還涵蓋了光子學和光電子學等新興領域。
在MRI技術中,快速哈恩迴聲(FSE)或稱為Turbo Spin Echo(TSE)是一種能顯著縮短掃描時間的序列。這種序列通過在每個回聲時間(TR)間隔內施加多個180度脈衝來進行,從而實現了加速影像獲取的目的。這一技術的應用在臨床上大大提高了掃描效率,也為臨床診斷學帶來了新的變革。
哈恩迴聲技術不僅在物理學的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它的無數延伸應用在生物醫學、材料科學等領域中都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從哈恩的早期發現,到今天的多樣化技術發展,我們得以深入探索原子磁場的奧秘。那麼,未來這一技術還能推動哪些新的科學發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