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se細胞,即多系統分化壓力耐受細胞,是一種內源性非癌性多能幹細胞。這些細胞存在於幾乎每個器官的結締組織中,包括臍帶、骨髓和外周血。從可商業獲得的間充質細胞中,如人類纖維母細胞和骨髓間充質幹細胞中,可以提取到少量的Muse細胞。根據研究,Muse細胞能夠從單一細胞中自發生成代表三層胚層的細胞,且該過程不需要基因改造的干預,這使得它們在再生醫學中的應用前景十分廣泛。
2010年,Mari Dezawa及其研究小組首次發現了Muse細胞,並證實其可在臨床試驗中應用於急性心肌梗死、腦中風及脊髓損傷等病症。
Muse細胞的顯著特徵包括其不顯示腫瘤形成的傾向,這部分因其內部低的端粒酶活性,從而降低了因無限制細胞增殖而引起腫瘤化的風險。此外,這類細胞對各種基因損傷具有出色的感測能力,能夠有效啟動DNA修復系統,這使得它們在應對外部環境壓力時顯得格外強韌。
Muse細胞不僅擁有多能性,還具備自我更新的能力。研究顯示這些細胞可以自發或在細胞因子的誘導下,分化為外胚層、中胚層和內胚層的細胞,比如關鍵的神經元、肝細胞等。這些細胞的分化能力使其能在受損組織自我修復過程中,發揮顯著效果。
Muse細胞能夠在體內發揮類似巨噬細胞的功能,吞噬受損細胞並回收其分化信號,從而快速分化成與受損細胞相同的細胞類型,這在動物模型中已得到證實。
根據實驗,當Muse細胞進入損傷組織後,會沿著一個特定的信號通路目標性移動,這一過程由sphingosine-1-phosphate(S1P)和其受體S1P受體2(S1PR2)所調控。這樣的特性使得Muse細胞在治療疾病過程中,能夠精確地定向到修復部位。
Muse細胞與許多其他幹細胞類型的主要區別之一在於其低端粒酶活性,這一特徵使其在移植的環境中不容易形成腫瘤。實驗表明,與其他多能幹細胞不同,經移植的Muse細胞在小鼠的睪丸中未形成畸胎瘤,證實了Muse細胞的非腫瘤性特性。
這些細胞即便與外界環境相互作用,也不會因為其潛在的增殖能力而引發不必要的後果,這為其在再生醫學的應用提供了額外的安全性。
鑑於Muse細胞的特性,目前全球多項臨床試驗正在進行,包括針對急性心肌梗死、腦中風等疾病的試驗,這些試驗的結果顯示Muse細胞在促進修復和恢復功能方面的潛力。這樣的臨床應用無需基因匹配或長期的免疫抑制治療,這無疑降低了臨床應用的難度和風險。
從目前的研究與臨床試驗來看,Muse細胞展示出了一個多層次的潛力,不僅能夠在不進行基因改造的情況下自我更新,還能有效地應對上百種疾病的挑戰。隨著我們對這些細胞理解的加深,未來是否可能會發現更多的應用方式或許還在等待我們去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