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的氣象學中,Monin–Obukhov(M–O)相似性理論已成為一個關鍵的工具,幫助科學家理解大氣邊界層中的湍流及其與地面之間的複雜相互作用。這一理論源於俄國科學家A.S. Monin和A.M. Obukhov,旨在描述在非中性條件下,地表層的無量綱均勻流量和均勻溫度是如何根據無量綱高度參數變化的。
這一理論不僅為邊界層氣象學提供了一個系統化的框架,也擴展了Prandtl的混合長度理論,以解釋在大氣中複雜的湍流過程。根據M-O相似性理論,我們能夠利用所謂的“普適函數”來特徵化均勻流和溫度的垂直分佈。
M-O相似性理論標誌著現代微氣象學的重大里程碑,為微氣象學實驗和測量技術奠定了理論基礎。
Obukhov長度(L)是一個用於描述邊界層中表層湍流特性的長度參數。它幫助科學家了解浮力和剪切對湍流動能的相對貢獻。當L小於零時,表面層為靜態不穩定;而當L大於零時,則為靜態穩定。L的絕對值越小,越表示從靜態中性狀態的偏差越大。
在不同的穩定條件下,湍流動能的產生由浮力或剪切主導,這對於預測氣象現象非常重要。
M-O相似性理論使用無量綱長度參數來參數化在表層的流量。這些無量綱方程對於描述大氣邊界層中的梯度和湍流模式至關重要。透過這些方程,可以藉由實驗數據確定普適函數,這些函數對於模擬流場中流動和溫度的行為十分重要。
在這個背景下,許多科學家提出了各種用於描述M-O相似性理論的普適函數。這些函數的確立依賴於大量的實驗數據,並且必須考慮到不同的環境條件,例如地表的粗糙度。過去的實驗,如1968年的堪薩斯實驗,已經證實這些普適函數在不同穩定條件下的有效性。
隨著對M-O理論的深入研究,科學家們發現流場變化的普適性,使得這一理論更加通用。
對M-O相似性理論的驗證可以追溯到多次的實地測量和計算機模擬。比如,1968年在堪薩斯的田野研究表明,測得的數據與理論預測之間存在高度一致性。這些實驗不僅提高了對氣象模型的理解,也顯著推進了我們對大氣現象的預報能力。
在這些研究中,透過不同高度的測量,科學家發現了剛好符合M-O相似性關係的結果,這在不同穩定性的範圍內都得到了良好的驗證。這樣的結果使得M-O理論在氣象學界成為一個不可或缺的工具。
那麼,在未來的氣象研究中,如何利用M-O相似性理論來更好地預測極端氣候事件的影響與變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