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及其合金(如黃銅、青銅等)是天然的抗菌材料。在微生物學的概念尚未理解的十九世紀之前,古代文明就已經利用銅的抗菌特性來對抗疾病。醫學文獻記錄了多種銅的藥用配製品,同時也觀察到用銅器皿盛裝的水質相比其他材料優越,幾乎沒有可見的黏膜或生物污染。而今日,銅的抗菌特性仍在持續研究中,科學家們正在證明銅合金「接觸面」能摧毀一系列威脅公共健康的微生物。
1852年,維克多·布爾克發現,從事銅工作的人死亡率比其他人低得多,他的研究證實了這一點。他在1867年向法國科學和醫學院發表了這項發現,表明將銅放在皮膚上有助於防止霍亂。
銅的抗菌機制相當複雜,涵蓋許多層面,科學界對其進行了廣泛的研究。根據研究結果,銅的抗菌作用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銅合金表面具有效毀滅多種微生物的內在特性。近十年來,針對銅在醫療環境的抗菌效果進行了大量的同行評審研究,證實銅能有效消滅多種病原體,包括大腸桿菌O157:H7和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
研究顯示,銅合金表面在1-2小時內即可消滅99.9%大腸桿菌O157:H7,而不銹鋼表面卻能存活幾週。
大腸桿菌O157:H7是一種高傳染性病菌,能引起嚴重的腹瀉和腎病。最近的研究顯示,銅合金表面能在短時間內有效滅活此病菌。在20°C室溫下,含99.9%銅的合金能在90分鐘內幾乎完全消滅大腸桿菌。
MRSA是一種耐藥的細菌,對公共健康構成威脅。研究顯示銅合金能在短時間內消滅超過99.9%的MRSA,相較下,不銹鋼表面則無抗菌效果。
銅合金對其他病原體如艱難梭狀芽孢桿菌(C. difficile)和流感病毒也顯示出顯著的抗菌效能。在流感病毒的實驗中,銅能在六小時內減少99.999%的病毒顆粒。
銅作為一種古老的抗菌材料,其背後的科學機制受到現代研究的深入探討,從古代的應用到今時今日的醫療環境,銅的抗菌特性仍在持續地為公共健康作出貢獻。面對不斷演變的衛生和健康挑戰,未來我們或許也能重新思考銅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