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瘍性結腸炎(UC)是一種長期炎症性腸病,與克隆病並列為兩大類型。這種病症導致結腸和直腸的炎症及潰瘍,主要症狀包括腹痛、帶血腹瀉、體重減輕、發燒及貧血。UC的症狀通常會緩慢出現,範圍從輕微到嚴重不等。這些症狀間歇性出現,患者在發作和無症狀的期間之間會有較大區別。
潰瘍性結腸炎的原因尚不明,可能與免疫系統的異常、遺傳因素、腸道細菌的變化以及環境因素有關。
根據研究,發達國家UC的發病率普遍較高。有學者推測這可能與對腸道感染的接觸較少,或是西方飲食和生活方式有關。早年切除闌尾的患者可能會有一定的保護作用。確診通常需要通過結腸鏡檢查和組織活檢。治療方法包括使用類似美沙拉嗪(mesalazine)或硫唑嘌呤(sulfasalazine)的氨基水楊酸類藥物、類固醇、免疫抑制劑以及生物療法。若病情嚴重且不對治療反應良好,可能需要透過手術切除結腸來解決問題,進一步的,結腸及直腸的切除通常可以治癒此疾病。
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通常會表現為持續數週的帶血腹瀉,其間症狀會逐漸增加。研究顯示,大約90%的患者會有直腸出血,90%會經歷水狀或鬆軟的大便,且大約75-90%的人會有排便緊迫感。其他的症狀包括粪便失禁、黏液直腸分泌及夜間排便等。
潰瘍性結腸炎的症狀可能會隨著病情的嚴重程度而變化,從輕微不適到劇烈腹痛。
疾病的嚴重程度通常可通過腸鏡檢查和血液檢測來評估。大約15%的患者在最初出現症狀時即為重症,而高達45%的UC患者即使在臨床緩解期,也會有持續性的炎症跡象。除了胃腸道的症狀,UC還可能影響身體的其他部分,許多患者會出現眼部、關節、皮膚及肝臟等部位的問題。
潰瘍性結腸炎的成因仍然是一個謎,雖然有多種理論試圖解釋其成因,其中包括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的影響。
有研究表明,母乳餵養可能會對潰瘍性結腸炎的發展產生保護作用。
基因因素被認為可能影響UC的形成,與該疾病家族聚集性有關,這意味著如果家庭中有人罹患該病,其他成員的風險也會增加。而且環境因素,如飲食、吸毒及接觸某些藥物,也被認為可能影響UC的發病率。某些研究顯示,與化學物質如PFOA接觸可能會增加UC的風險。
潰瘍性結腸炎可能會導致多種並發症,包括視力問題、關節炎及皮膚病變等。它與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PSC)有密切聯繫,後者是一種膽管的慢性炎症疾病,約70-90%的PSC患者同時有潰瘍性結腸炎。這些並發症可能會進一步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及健康狀況。
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在臨床上經常會出現與腸道疾病無關的全身系統症狀。
除了腸道的問題,UC患者還可能面臨血栓、骨質疏鬆等併發症,這使得對該疾病的了解和管理變得更加重要。若不及時尋求治療,可能會導致嚴重後果,包括大腸癌等危及生命的疾病。
潰瘍性結腸炎的成因依然複雜,涉及多重因素的交互作用。隨著研究的深入,我們逐漸接近解開這個謎團的真相。然而,面對如此多不確定性的病因,你是否有想過,這些隱藏在生活中的因素,會在未來影響到你和你周遭人的健康狀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