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學圖論中,維納指數(Wiener index)是由哈里·維納於1947年提出的一個分子拓撲指數,代表分子中所有非氫原子之間的最短路徑長度的總和。此指數不僅在化學分子結構中具有重要意義,還在計算機網絡和強化晶格硬體安全等領域發揮了關鍵作用。
維納指數是與分子分支有關的最古老的拓撲指數。
維納指數最初被稱為“路徑數”,基於其成功,後來又出現了許多基於距離矩陣的信息的化學圖拓撲指數。這一量也在數學中以不同名稱進行研究,包括“圖的傳輸”等。在社會網絡理論中,維納指數還與圖中頂點的親密中心性密切相關,此指數與該頂點與所有其他頂點的距離總和呈反比,常常用於社會學測量。
以丁烷(C4H10)為例,它有兩種不同的結構異構物:正丁烷(n-butane)和異丁烷(isobutane)。正丁烷的化學圖是一個四個頂點的路徑圖,而異丁烷的化學圖是一棵樹,其一個中央頂點連接著三個葉子。
正丁烷和異丁烷的結構差異使它們的維納指數有顯著的不同。
計算結果顯示,正丁烷的維納指數為10,而異丁烷的維納指數則為9。儘管這兩種分子擁有相同的化學式和相同數量的碳-碳及碳-氫鍵,但其不同的結構卻導致了不同的維納指數。
早期的研究指出,維納指數與烷烴分子的沸點有著密切的相關性。隨後在定量結構-活性關係的研究中,發現它還與其他性質相關,包括臨界點參數、液相密度、表面張力及黏度等。
維納指數可以幫助我們預測分子的物理性質。
例如,隨著烷烴分子維納指數的增加,其沸點往往也會上升。這一現象顯示了分子結構的變化如何影響分子的物理性質,並進一步引發了對分子設計和化學合成的興趣。
維納指數可以運用算法計算所有頂點對之間的距離。在不加權的圖中,這些距離可通過重複進行廣度優先搜索來計算。而對於加權圖,則可以利用Floyd-Warshall算法或Johnson算法進行計算。
這些算法的應用大大提高了維納指數計算的效率。
在特定類型的圖中,如樹形結構,其維納指數的計算可以更高效。例如,通過去掉單一邊來劃分樹,從而計算兩顆子樹的維納指數之和,並加上經過該邊的路徑長度,這一方法被稱為“分治算法”。
在1995年,Gutman和Yeh考慮了哪些數字可以被表示為圖的維納指數的問題。他們發現除了兩個例外,所有正整數都可以表示。這一結果揭示了維納指數的多樣性與複雜性,並激發了進一步的研究。
這些發現提醒著我們在圖理論中仍有無限的探索可能。
維納指數,不僅僅是一個數字,它背後隱藏的是分子結構與其物理性質之間深刻的聯繫。尤其在化學和材料科學的研究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未來的研究或許能揭示更多此類指數與物理性質之間的神秘聯繫,這是否會影響我們對分子設計的理解與應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