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學中,需求指的是消費者在特定時間內對某種商品願意且能夠購買的數量。值得注意的是,需求並不等同於對商品的「渴望」,它同時反映了購買的意願及支付的能力。需求經常與特定價格和時間段相聯繫,因為它是一個流動的概念。流動變數是指隨時間而變化的量,因此需求並不是單一的購買行為,而是一系列持續的購買行為。
在探討價格與需求的關係時,有多種因素可能會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決策。
家庭(個別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所考量的因素被稱為需求的決定因素。其中幾個主要因素包括:
商品的價格是需求的最重要決定因素。通常情況下,商品價格與其需求量之間存在反向關係。也就是說,當商品價格上升時需求量會減少,而當價格下降時需求量則會增加。例如,如果牛奶的價格從5美元上升到15美元,這一顯著的價格上漲將使某些消費者無法承擔,從而導致需求下降。
相關商品分為互補品與替代品。互補品是在消費一種商品時需要搭配使用的另一種商品,如熱狗與芥末、汽車與汽油。如果互補品的價格上升,另一種商品的需求量將下降。另一方面,替代品則是可以替代原產品的商品,如果替代品的價格上降,則被替代商品的需求量將下降。
消費者的收入決定了其購買力,因此也是需求的重要決定因素。一般而言,消費者收入與某商品的需求之間存在正向關係,即收入的增加通常會導致對商品需求的增加。但這並非總是如此,因為某些商品可能屬於奢侈品,當收入增加時不一定會看到此類商品的需求提升。
消費者對商品的渴望程度越高,購買的可能性越大。這其中包括社會習俗、時尚、廣告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的變化會導致消費者的需求變化,因此不斷需要調整市場策略以吸引消費者。
消費者對未來價格、收入和商品可獲得性等因素的預期同樣影響著當前的需求度。例如,假如消費者預期某商品未來會漲價,他們可能會在當下增加購買量以避免未來支付更高價格。
經濟政策及收入分配的不均等,同樣影響著需求的變化。
當消費者有資格獲得信貸或能夠從銀行借款時,他們更有可能購買原本無法支付的商品。以印度為例,隨著消費者能夠輕鬆地借到購車貸款,該國的汽車需求顯著增加。
示範效應指的是消費者因模仿他人(例如朋友和鄰居)的消費方式而增加的購買需求。例如,近年來,奢侈型汽車和高端手機的需求上升,部分歸因於消費者希望跟隨潮流。
商品的市場需求取決於人口的大小與構成。一個國家的人口越多,消費者人數就越多,需求自然也會增加。此外,人口族群的需求偏好也會影響市場整體需求的變化。
需求曲線是表達“需求法則”的圖示,顯示了需求量隨價格變化的趨勢。每個點代表特定價格下的需求量。根據經濟學原理,當價格上升時,需求量會減少,反之亦然。需求的價格彈性則是測量價格變化對需求量影響的指標,彈性越高,價格變動時需求變化的幅度越大。
特別是在完全競爭的市場中,需求曲線、平均收益曲線和邊際收益曲線相重合,導致需求曲線呈完全彈性。
總而言之,價格與需求的關係極為複雜,受多種因素影響。當價格上升時,我們真的會自動減少對某項商品的需求嗎?而是因為價格的上升而反而更加好奇、想要擁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