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流體學是一個令人著迷且多樣化的領域,專注於在微觀尺度上操控液體。這些液體的行為在微觀世界中與我們日常經驗的流體行為截然不同。在微觀尺度上,液體的運動受到表面張力、能量耗散和流體阻力等因素的主導,這些因素在宏觀世界上往往被忽視。從1980年代初期,微流體學逐漸演變,並在多個領域中找到了其應用,無論是在生物醫學領域的微型診斷工具,還是在化學分析的高通量篩選中。
微流體學的基本特徵包括:小的流量、小的尺寸和低能耗,這些特徵共同促進了該領域的發展。
在微觀尺度,液體的流動行為顯示出許多反直覺的特徵,這使得流體動力學的研究充滿挑戰。當流體在微米至納米的通道內移動時,牛頓流體的特性顯得無比重要,因為此時,流體的黏度和流動的運動量之間的關係變得尤其敏感。
在微觀的流體控制中,流動不再是湍流,而是呈現出層流的特徵。
層流的特性意味著,相互流動的液體不會如在日常經驗中那樣混合,這使得分子之間的傳輸主要依賴於擴散作用。這種微觀流動的獨特性,使得微流體學成為許多新興技術的基礎。
微流體流動類型多樣,根據不同的應用和設計要求,可以選擇合適的流動方式。開放式微流體技術正越來越受重視,這類系統在至少有一個邊界處於開放狀態,讓液體得以直接暴露於空氣或其他介質中。這裡的優勢在於,更大的液體-氣體表面積,以及更容易進行干預。
開放式微流體的另一個特點是,它能整合表面張力驅動的流動,省去了外部泵浦的需要。
另一個常見的微流體技術是連續流微流體,這種技術依賴於穩態液體流動的控制。無論是透過外部壓力源還是內部微型泵,這種技術都能在狹窄通道中保持穩定流動。連續流微流體在許多簡單的生化應用中效果顯著,但當任務需高靈活性時,往往顯得力不從心。
微滴基微流體技術則進一步推進了微流體學的邊界,能夠在不同的相中操控液體體積,這使得實驗過程更為便利。對於微滴的生成、操作和精確分選,已經有了大量的研究,這項技術允許進行高通量實驗及行為分析。
數位微流體學則將微流體操作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允許在一個基板上獨立控制不同的液滴。這一技術借用了數位電子學的概念,透過電濕潤的方法來操作液滴,提供了更高的靈活性和可擴展性。
隨著微流體學的快速發展,這一技術在生物學、環境科學、醫療診斷等眾多領域的應用將大為擴展。例如,微流體技術可用於快速診斷設備,並有潛力在偏遠地區提供即時的健康檢測。
微流體技術的潛在優勢包括對單細胞的精確操控,以及對複雜生物環境的深入了解。
隨著我們對微觀流體行為的理解不斷深入,未來將有更多創新的應用等待我們去探索。是否有可能這些微小的流體舞者,將改變我們對生物學和化學現象的理解方式呢?